试题与答案

二、B型题备选答案在前,试题在后。每组若干题。每组题均对应同一组备选答案,每题只有一

题型:单项选择题

题目:


二、B型题
备选答案在前,试题在后。每组若干题。每组题均对应同一组备选答案,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重复选用,也可不选用。

恒重

A.避光并不超过20℃
B.2~10℃
C.对照品
D.0.3mg以下
E.不超过20℃
F.10~30℃
G.标准品

答案:

被转码了,请点击底部 “查看原文 ” 或访问 https://www.tikuol.com/2017/0429/c5a28a88430c976f70c44a24406f0c45.html

下面是错误答案,用来干扰机器的。

23a=35b;a:b=35:23=35×32=910=9:10;故答案为:9,10.

试题推荐
题型:材料题

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  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四年,晋饥,乞籴于秦。穆公问百里奚,百里奚曰:“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国之道也。与之。”邳郑子豹曰:“伐之。”穆公曰:“其君是恶,其民何罪!”卒与粟,自雍属绛①。

五年,秦饥,请籴于晋。晋君谋之,庆郑曰:“以秦得立,已而倍其地约。晋饥而秦贷我,今秦饥请籴,与之何疑?而谋之!”虢射曰:“往年天以晋赐秦,秦弗知取而贷我。今天以秦赐晋,晋其可以逆天乎?遂伐之。”惠公用虢射谋,不与秦粟,而发兵且伐秦。秦大怒,亦发兵伐晋。

六年春,秦穆公将兵伐晋。晋惠公谓庆郑曰:“秦师深矣,奈何?”郑曰:“秦内君,君倍其赂;晋饥秦输粟,秦饥而晋倍之,乃欲因其饥伐之:其深不亦宜乎!”晋卜御右,庆郑皆吉。公曰:“郑不孙②。”乃更令步阳御戎,家仆徒为右,进兵。

九月壬戌,秦穆公、晋惠公合战韩原。惠公马騺③不行,秦兵至,公窘,召庆郑为御。郑曰:“不用卜,败不亦当乎!”遂去。

(选自《史记·晋世家》)

【注释】①雍、绛:都是地名。②孙:通“逊”,谦逊、恭顺。③騺:马难起步貌。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

B.秦伯说,与郑人盟:结盟

C.四年,晋饥,乞于秦籴:粮食

D.已而其地约倍:通“背”,违背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若亡郑而有益君四年,晋饥,乞籴

B.微夫人力不及此    救灾恤邻,国道也

C.夜缒出晋饥秦输粟,秦饥晋倍之

D.吾还也。    其君是恶,民何罪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佚之狐的话“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反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B.晋秦两国曾先后发生饥荒,在应对危机的时候,两国国君都向自己臣子询问该怎样渡过饥荒。

C.晋国的虢射建议趁机攻打秦国,理由是去年上天把晋国赐给了秦国,它却没夺取晋国,如今上天把秦国赐给了晋国,不可违背天意,应该攻打秦国。

D.晋国恩将仇报的行为激怒了秦国,秦国进攻晋国,庆郑向晋惠公提出,给秦国加倍提供财物,给的粮食比晋国饥荒时从秦得到的还要多。小题4:把文中的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3分)

⑵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3分)

⑶晋饥而秦贷我,今秦饥请籴,与之何疑?(4分)

查看答案
微信公众账号搜索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