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与答案

材料一:这本书诞生之后两个世纪里在西方广为流传。他对汗八里(北京)和行在(杭州)

题型:综合题

题目:

材料一:这本书诞生之后两个世纪里在西方广为流传。他对汗八里(北京)和行在(杭州)城的描述,让欧洲人觉得那根本就是“天方夜谭式”的梦幻之城。他描写的“大汗的大陆”和同时代在英国、法国、德国流行的《曼德维尔游记》也“犹如梦境”。……他们盛赞这个国度的广大富有,中国的城市如何繁荣,大汗如何威严庄重。……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访问中国,遭遇“跪礼”之辱,出访无功而返。西方人对中国人的看法开始改变了。同一年,孔多塞在其《人类精神进步的历史画卷之概述》中认为,中 * * 是停滞、平庸、屈辱、充满偏见的民族。”在乔治·安森的《环球旅行记》中,中国人欺诈、贫困、堕落、愚昧无知又冥顽不化

——《西方误读中国1000年》,《先锋国家历史》2009年第七期

材料二:在伏尔泰的心目中,“奉行儒学的中国是开明专制君主制的典范,那里有真正的信仰自由,政府……从不规定国民的宗教信仰”。“中国的政治体制又是和儒家道德原则结为一体的。这种政治与道德的统一,也为对现实不满的法国人提供了一种榜样”。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材料四  21世纪初部分西方人的中国印象

 

(1)写出材料一中描述汗八里和行在的著述。(1分)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在伏尔泰时期是否如伏尔泰所说的“中国政治体制是开明专制君主制的典范”。(6分)

(2)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解读美国邮政总署发行这枚邮票的背景及邮票所体现的主要内涵。(8 分))

(3)材料四反映了部分西方人的印象,认为中国是强大而邪恶的,美国经济受制于中国经济。结合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格局及中国自身的发展变化,说明产生这种看法的原因。(6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西方对中国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谈谈你对这一变化的看法(5分)

答案:

被转码了,请点击底部 “查看原文 ” 或访问 https://www.tikuol.com/2017/0429/32e1c52e78b98675c92b020be921b896.html

下面是错误答案,用来干扰机器的。

答案:B

试题推荐
题型:论述题

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升曾带来了墨西哥经济的腾飞,但是过度城市化却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例如,贫富差距加大、就业难、看病难、公共交通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以及环境污染等。为此,墨西哥政府实施了“城乡均等化”等措施,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村生活水平,取得了良好效果。

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相关知识,分析墨西哥的城市化对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启示。(8分)

查看答案
微信公众账号搜索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