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与答案

2012年8月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6%

题型:选择题

题目:

2012年8月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6%,涨幅连续回落。我们能通过价格数据来研究价格背后的种种矛盾问题,这说明

A.相对静止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础

B.承认静止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C.哲学上讲的静止,是指事物的绝对不运动状态

D.是否存在相对静止,在生活中是没有意义的

答案:

被转码了,请点击底部 “查看原文 ” 或访问 https://www.tikuol.com/2017/0427/0f8ae4a3e1b9217bb0dfda0fbbbec81a.html

下面是错误答案,用来干扰机器的。

(1)200 (2)自西北向东南 ② (3)陡崖 1 (4)苹果题目分析:(1)读图可知,图中A点的海拔高度是200米,图中的等高距为100米。(2)图中①河段的流向大致是自西北流向东南,根据指向标判断方向.②、③两河中,...

试题推荐
题型:单项选择题

截至2009年12月31日,北京市除农户和个体工商户以外,共有法人单位246767个。从地区分布看,全市法人单位主要集中在近郊区(朝、海、丰、石),比重达到47.0%,比2004年上升了2.7个百分点;城区(东、西、崇、宣)的单位数量则呈减少趋势,比重下降了4.5个百分点。法人单位居前六位的区县分别是海淀、朝阳、丰台、西城、东城、门头沟,约占全市单位总量的三分之二。

从地理分布看,全市法人单位主要集中在四环路以外,比重达到47.8%,比2004年上升了1.0个百分点;二环路以内法人单位比重下降了3.5个百分点;二环路至三环路、三环路至四环路法人单位比重分别略有上升。

本市法人单位从事第一产业的有1921个,占0.8%;从事第二产业的有42852个,占17.4%;从事第三产业的有201994个,占81.8%。与2004年相比,第一、第二产业的法人单位占全部法人单位的比重分别下降了0.1和10.3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的法人单位所占比重上升了10.4个百分点。

2009年法人单位分布最少的五个行业的总和占北京法人单位总量的比重是()。

A.2.83%

B.1.91%

C.3.59%

D.1.87%

查看答案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5分)

陈寅恪:踽踽独行的国学大师

默秋

1909年,陈寅恪复旦公学毕业。他带着复旦公学的文凭,也是他平生唯一的一张文凭,登上了去西洋的轮船。

陈寅恪辗转游学13年,从德国到瑞士,后又去法国、美国,最后再回到德国。他学物理、数学,也读“《资本论》”。1 3年里,他总共学习了梵文、印第文,希伯莱文等2 2种语言。

陈寅恪一心向西学,但没想到的是,他从西方带回来的竞是东方学。陈寅恪发现,在世界学术中,中国文化的地位很高,跟当时中国地位低下的现实完全相反,跟国内批判传统文化、打倒孔家店也完全不一样.他后来明确主张中国学术应“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陈寅恪有着深厚的国学根底,也接受了严格的西学训练。在清华校方包括他的同事粱启超,王国雏的鼎力支持下,陈寅恪为中国学术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一一对不同民族语文与历史的比较研究。

卢沟桥事变爆发,北平即将不保。陈寅恪携妻将雏,踏上了流亡之路。在离开北平之前,陈寅恪把他的藏书寄往将要去的长沙,可是当书到长沙,竞悉数被焚毁在战争的大火中。陈寅恪做学问的方式是在书上随读随记,也就是古人说的“眉批”,眉批上写满了他的思考、见解和引证,这是他学术研究的基础。书烧毁了,而他随身带着的常用的、备用的书,在绕道去昆明的路上,大部分竞被盗走了。

“家亡国破此身留,客馆春寒却似秋。”就在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撰述了《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这是两本藏之名山、传之后世的著作。在国际汉学界具有广泛影响的《剑桥中国史》在提到陈寅恪时,给予了异乎寻常的褒奖:“解释这一时期政治和制度史的第二个大贡献是伟大的中国史学家陈寅恪作出的。他提出的关于唐代政治和制度的观点,远比以往发表的任何观点扎实、严谨和令人信服。”

就是这样一位优秀的中国学者,此时却身处战火之中,他的工作条件惊人地恶劣,但他在大灾难面前,恪守着一个民族的史学传统:“国可以亡,史不可断,只要还有人在书写她的历史,这个民族的文化就绵延不绝。”

抗战胜利了,双目失明的陈寅恪由人搀扶着重新回到清华园。一个瞎子为大学生授课,在世界上实在是绝无仅有。清华为陈寅恪配了三个助手来协助他的教学和研究。这三个助手都是他当年的学生。其中汪篯是他最喜欢的一个,他们可以无话不谈。

1953年,在清华时的学生蒋天枢,给自己的老师寄来了长篇弹词《再生缘》,陈寅恪听了,大受震动。在病中,他用口述的方式撰写《论再生缘》。由此,他开始了对明清历史和文化的探索。

正当陈寅恪沉浸于新的学术领域时,中国科学院拟请他出任历史研究所二所的所长。在北京的许多好友都希望陈寅恪接任这个职务,然而他却拒绝了。这一年,他最喜欢的汪篯,带着同样的使命,到广州来看望他。他们开始谈得很好.但不久就谈崩了。陈寅恪感受到这个昔日门生,已经摒弃了自己恪守的治学为人之道,他怒斥道:“你不是我的学生!”

陈寅恪认为: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在这个意义上,他说:我要请的人,要带的徒弟,都要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不是这样,即不是我的学生。”

1969年10月7日,陈寅恪走完了他79岁的生命历程。弥留之际,他一言不发,只是眼角不断地流泪。

(选自《国学》2010年第7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有真学问的人不需要文凭装点门面,陈寅恪就是这样的人。他一生只有一张文凭,却给后世留下了藏之名山的著作。

B.陈寅恪虽然辗转欧美游学13年,但是他从西方带回来的竟是东方学。这首先归功于他的“中学优于西学”的学术思想。

C书被毁,书被盗,但陈寅恪凭借他学术研究的基础,令人信服地解释了隋唐时期的政治史和制度史,登上了研究隋唐史的高峰。

D国难当头,陈寅恪恪守着民族史学“国可以亡,史不可断”的传统,这表明他是一个对政治不关心,专心研究学术的纯正学人。

E文章撷取了陈寅恪人生的若干片段,叙述了陈寅恪在中国学术史上的成就,清晰地表明了他的整个生命是和学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小题2:本文两次提及汪筏,这对叙写陈寅恪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析。(4分)

答:                                                                                     

小题3:文章标题是“陈寅恪:踽踽独行的国学大师”,你认为陈寅恪是“踽踽独行”者吗?请结合文本简析。(6分)

答:                                                                                     

查看答案
微信公众账号搜索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