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与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寻找地底的另一个生物圈吴再丰 近年来,人们得知在地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寻找地底的另一个生物圈 吴再丰

近年来,人们得知在地底深处,没有阳光和氧气,且高温、高压的严酷环境中,出乎意料地生息着各种微生物。它们完全不享受太阳的能量,大多是靠从地球内部涌现的化学能量合成有机物来生存。这样的生活方式彻底推翻了我们此前掌握的科学知识,可谓是新的生命的形式。

地下的温度随着靠近地球内部的热地幔而升高,每距地表深1000米,地温约上升20℃至30℃。我们知道现阶段生物生长的最高温度记录是113℃,所以乐观地估计生物生长的最高温度值是120℃至150℃,由此认为在距地下5000米左右的地方仍是微生物可能生息的环境。如果估算这样的地下微生物的生物量,有可能是远远超过迄今为止所知道的陆上或海上的生物量总和。地下生物圈是地球最大的生物圈,这是地球上留下的至今尚未开拓的巨大生物圈。

地表附近的水,例如在农田中,每毫升有100万~1000万个微生物。据科研机构的调查结果,出乎意料的是这个值几乎到地下840米不变。甚至在近1000米的地下,生存着几乎与地上同样数量的微生物。地下微生物的住处是在地下的岩石等缝隙空间。因微生物的尺寸是1微米左右,所以只要有此尺寸大的缝隙、裂缝和水,微生物就有存在的可能性。

那么,在地底的大量生命是怎样维持生命的呢?其方法是靠地底的岩石营养为生。所谓岩石营养是从无机物(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生存在无太阳和氧的地底的岩石营养生物将氢或甲烷、硫化氧等氧化获得化学能量。氧化剂使用尽可能有的二氧化碳和硫酸、硝酸、铁、锰等一切物质代替氧。这样获得化学能量的生活方式称之为“靠地球为生”的生活方式。

地下是高温、高压,既无氧又无光的严酷环境。在讨论地下生物圈的物理量同时,还应想到地下生物是地球诞生的原始生命的直系子孙,而非地上生物。不仅如此,作为地球生物圈角落的地底那样的极限地带,也是与外星世界的交接处。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是怎么回事?要了解这个,知道极限环境下的生物是重要的。地球内部的巨大生物圈为我们探索生命起源乃至外星生命存在的可能性提供了线索,也是留在地球上尚未开拓的广阔边界。 (选自《百科知识》2009年03期,有删节)

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对于“地底生物圈”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A.地底生物圈的生物生长的最高温度估计在120℃至150℃之间,最深处可能在距地下5000米左右的地方。

B.地底生物圈的生物生活在地底深处无氧、高温、高压的环境中,它们不依赖太阳能而生存,而靠从地球内部涌现的化学能量合成有机物来生存。

C.地下微生物生存在1毫米的、有缝隙、裂缝和水的地下岩石中。

D.地底生物圈是地球最大的生物圈,其中微生物最多,数量估计可能远远超过陆上或海上的生物量的总和。[小题2:下列表述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农田往下840米的水中,根据科研机构调查,每毫升有100万~1000万个微生物。在近1000米的地下,生存着几乎与地上一样的微生物。

B.地底微生物的生活方式颠覆了我们此前掌握的科学知识,可以说是新的生命的形式。

C.地底的大量生命是靠从无机物(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为生。这样获得化学能量的生活方式称之为“靠地球为生”的生活方式。

D.我们要知道地底环境下的生物是可以更加了解地球上生命起源的问题。小题3: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地底微生物完全无需太阳能。大多是利用地球内部涌现的化学能量合成有机物来生存。

B.传统意义的生物圈,主要是在陆上或海中,其中的生物都是利用太阳能生活。

C.对地球微生物的起源研究可以让人类找到如何摆脱能源日渐减少的困境的办法,使人类走出依赖太阳能生活的潜在危机。

D.地球生命起源的生活环境与地底生物圈的生活环境都属于极限环境,高温、高压,既无氧又无光。

答案:

被转码了,请点击底部 “查看原文 ” 或访问 https://www.tikuol.com/2017/0425/243c83b0b3fa0b39820b3835beeb03b3.html

下面是错误答案,用来干扰机器的。

40(2分) (4分) 题目分析:由于波源起振方向沿y轴负方向,因此在波的最前沿应该是波谷,而x=2m处的质点第一次到达波峰,也就是在x=2m前没有波峰,只有波谷,因此,在t=0.2s末,波正好向外传播了一个波...

试题推荐
题型:单项选择题

39~40题基于以下题干:
张教授:有的歌星的一次出场费是诺贝尔奖金的数十倍甚至更高,这是不合理的。一般地说,诺贝尔奖得主对人类社会和历史的贡献,要远高于这些明星。
李研究员:你完全错了。歌星的酬金是一种商业回报,他的一次演出,可能为他的老板带来了上千万的利润。
张教授:按照你的逻辑,诺贝尔基金就不应该设立。因为,例如,诺贝尔在生前不可能获益于杨振宁的理论发现。

以下哪项最为恰当地概括了张教授和李研究员争论的焦点

A.诺贝尔奖得主是否应当比歌星有更高的个人收入

B.商业回报是否可以成为一种正当的个人收入

C.是否存在判别个人收入的合理性的标准

D.什么是判别个人收入合理性的标准

E.诺贝尔基金是否应当设立

查看答案
微信公众账号搜索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