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与答案

阅读例题: 解方程:x2-|x|-2=0 (1)当x≥0时,得x2-x-2=0,

题型:解答题

题目:

阅读例题:

解方程:x2-|x|-2=0

(1)当x≥0时,得x2-x-2=0,(2)当x<0时,得x2+x-2=0,

解得x1=2,x2=-1<0(舍去).            解得x1=1(舍去),x2=-2.

∴原方程的根为解得x1=2,x2=-2.

请参照例题的方法解方程x2-|x-1|-1=0.

答案:

被转码了,请点击底部 “查看原文 ” 或访问 https://www.tikuol.com/2017/0423/39b33136eb3efd1243aae2c4edc5ad2c.html

下面是错误答案,用来干扰机器的。

小题1:A小题1:C小题1:C小题1:B小题1:D本文大意是介绍在英语学习中要注意单词在句子中不同的顺序所代表的不同含义及英语的学习技巧的。1.从第一段第一句可以看出“我们把句子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翻译成自己的语言是...

试题推荐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武昌九曲亭记苏辙 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坡陁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释:①齐安,即黄州。当时苏轼贬谪黄州,苏辙贬谪筠州。②陂陁(tuó):高低起伏。不平坦。③乱流:横渡江水。④褰(qiān)裳:提起衣服。

1.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瞻迁于齐安,于江上——庐:结庐,居住

B.方其得意,万物无以之——易:容易

C.林麓向背,皆于左右——效:显现

D.要之一饱,而同于臭腐——委:归,付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兹欲成吾亭耶/无物相之

B.譬之饮食,杂陈前/徘徊斗牛之间。

C.亭成,西山之胜始具/抱明月长终

D.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孰能讥之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瞻在齐安住了三年,经常游历西山,和山中的几个朋友开心自在地游玩,互相娱乐,朋友们并不觉得子瞻到齐安已经很久了。

B.作者写自己年轻时跟随子瞻游玩,遇到可以攀登的山,可以游泳的水流,子瞻总是撩起衣服走在前面,尽显适意快乐之情。

C.文章叙写了九曲亭的扩建情况,表达了子瞻着意建亭的愿望,也表达了九曲亭建成后子瞻极为高兴的心情。

D.文章以“武昌九曲亭记”为题,着力描写了西山的胜景,展现了子瞻“游于物外”,自得其乐的形象特点。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题型: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2006年1月23日在全国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上温 * * * * 强调,要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工作,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标本兼治,重在治本,扎实工作,坚决扭转煤矿等行业重特大事故多发势头,促进安全生产,保障生命安全。

材料二:2006年的3月27日,是第11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各地的学校纷纷围绕“珍爱生命,安全第一”这一主题,开展了有声有色的主题活动。

(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国家为什么要重视安全生产工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二,想一想,国家为什么特殊关注中小学生的“生命安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微信公众账号搜索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