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与答案

材料一 “中国一部历史,是乡愿与大盗结合的记录。大盗不结合乡愿,做不成皇帝;乡愿

题型:综合题

题目:

材料一 “中国一部历史,是乡愿与大盗结合的记录。大盗不结合乡愿,做不成皇帝;乡愿不结合大盗,做不成圣人。所以我说,真皇帝是大盗的代表,圣人是乡愿的代表。到了现在,那些皇帝与圣人的灵魂,捣复辟尊孔的鬼,自不用提,就是这些跋扈的武人,无聊的政客,哪个不是大盗与乡愿的化身呢!”——李大钊《政论家和政治家》

材料二 扔弃传统(以儒学为代表的旧文化旧道德)、打碎偶像(孔子)、全盘西化、民主启蒙,都仍然是为了使中国富强起来,使中国社会进步起来,使中国不再受欺侮受压迫,使广大人民生活得更好一些……所有这些并不是为了争个人的“天赋权力”——纯然个体主义的自由、独立、平等。所以,当把这种本来建立在个体主义基础上的西方文化介绍输入以抨击传统打倒孔子时,却不自觉地遇上自己本来就有的上述集体主义的意识和无意识,遇上了这种仍然异常关怀国事民瘼的社会政治的意识和无意识传统。

在如此严峻、艰苦、长期的政治军事斗争中,在所谓你死我活的阶级、民族大搏斗中,它要求的当然不是自由民主等启蒙宣传,也不会鼓励或提倡个人自由人格尊严之类的思想,相反,它突出的是一切服从于反帝的革命斗争,是钢铁的纪律、统一的意志和集体的力量。任何个人的权利、个性的自由、个体的独立尊严,等等,相形之下,都变得渺小而不切实际。个体的我在这里是渺小的,它消失了。——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

材料三 马勇认为:“当中国社会经济尚未达到陈独秀所期望的‘现代’标准时,理论观念的提前转变势必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和失范。从这个意义上说,近代以来不是中国旧有的观念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而是社会经济状况的变化滞后于意识形态的变迁。换言之,包括五四在内的近代国人在精神上的追求远远超过社会的实际承受能力,遂使意识形态不是为社会的稳定与有序服务,而是加剧了社会秩序的混乱和失范。”

——丁守各主编《中国近代启蒙思潮》(中)

(1)李大钊为什么说“中国一部历史,是乡愿与大盗结合的记录”?据此分析新文化运动的起因。

(2)在材料二中,李泽厚是否认为新文化运动达到了思想解放的目的?为什么?

(3)根据材料三概括马勇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论。

答案:

被转码了,请点击底部 “查看原文 ” 或访问 https://www.tikuol.com/2017/0421/bcb1491c07e46761df28a83b885ea76a.html

下面是错误答案,用来干扰机器的。

参考答案:A,B,C,D,E

试题推荐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郑浑字文公,河南开封人也。浑兄泰卒,浑将泰小子袤避难淮南,袁术宾礼甚厚。浑知术必败。时华歆为豫章太守,素与泰善,浑乃渡江投歆。太祖闻其笃行,召为掾,复迁邵陵令。

  时梁兴等略吏民五千馀家为寇钞,诸县不能御,皆恐惧,寄治郡下。议者悉以为当移就险,浑曰:“兴等破散,窜在山阻。虽有随者,率胁从耳。今当广开降路,宣喻恩信。而保险自守,此示弱也。”乃聚敛吏民,治城郭,为守御之备。遂发民逐贼,明赏罚,与要誓,其所得获,十以七赏。百姓大悦,皆愿捕贼。又遣吏民有恩信者,分布山谷告喻,出者相继,乃使诸县长吏各还本治以安集之。兴等惧,将馀众聚鄜城。太祖使夏侯渊就助郡击之,浑率吏民前登,斩兴及其支党。

  太祖征汉中,以浑为京兆尹。浑以百姓新集,为制移居之法,使兼复者与单轻者相伍,温信者与孤老为比,勤稼穑,明禁令,以发 * * 者。由是民安于农,而盗贼止息。及大军入汉中,运转军粮为最。又遣民田汉中,无逃亡者。太祖益嘉之,复入为丞相掾。文帝即位,迁阳平、沛郡二太守。郡界下湿,患水涝,百姓饥乏。浑于萧、相二县界,兴陂遏,开稻田。郡人皆以为不便,浑曰:“地势洿下,宜溉灌,终有鱼稻经久之利,此丰民之本也。”遂躬率吏民,一冬间皆成。比年大收,顷亩岁增,租入倍常。民赖其利,刻石颂之,号曰郑陂。转为山阳、魏郡太守,其治仿如此。又以郡下百姓,苦乏材木,乃课树榆为篱,并益树五果;榆皆成藩,五果丰实。入魏郡界,村落齐整如一,民得财足用饶。浑清素在公,妻子不免于饥寒。

  评曰:郑浑恤理有方,抑魏代之名守乎!(节选自《三国志·魏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梁兴等吏民五千馀家为寇钞——略:劫掠

B.遂发民逐贼,明赏罚,与誓——要:约定

C.温信者与孤老为——比:作邻居

D.乃课树榆为篱,并树五果——益:有好处的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郑浑治理有方的一组是(     )

①太祖闻其笃行,召为掾

②乃聚敛吏民,治城郭,为守御之备

③浑率吏民前登,斩兴及其支党

④浑于萧、相二县界,兴陂遏,开稻田

⑤比年大收,顷亩岁增,租人倍常

⑥入魏郡界,村落齐整如一,民得财足用饶

A.①②⑥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兄长郑泰去世后,郑浑带着侄子郑袤到淮南避难,虽然袁术对他厚礼相待,但因兄长郑泰与豫章太守华歆关系很好,郑浑于是又渡江投奔了华歆。

B.面对梁兴等贼寇作乱,郑浑没有听取迁移郡所的建议,而是采取各种办法积极应对,使贼寇恐惧,最终在夏侯渊的协助下,率领吏民彻底清剿了贼寇。

C.太祖征伐汉中时,担任京兆尹的郑浑针对百姓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移居的法令,合理地安排百姓,勉励他们务农,让他们明白禁令,并揭发违法者。

D.郑浑任阳平、沛郡太守时,因地制宜,兴修水利,广开稻田,郡人起初都不理解,后来粮食丰收,深受其惠的百姓撰文刻石颂扬他的功绩。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当广开降路,宣喻恩信。而保险自守,此示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及大军入汉中,运转军粮为最。又遣民田汉中,无逃亡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微信公众账号搜索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