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与答案

行万里路,谋万家居:吴良镛院士 很难想象,这是一位年近90、中风愈后的老人的日常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题目:

行万里路,谋万家居:吴良镛院士

很难想象,这是一位年近90、中风愈后的老人的日常生活:每天早晨起床后把当天的安排写下来,思考研究课题等工作的进展,上午看书、看报纸,下午坚持做康复运动、练习书法,晚上处理教学事务、与研究生交流……

他就是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吴良镛。2012年2月14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的 * * 台中央,胡 * * * * 把大红的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的获奖证书交到了他的手中。

  “我为什么要选择学建筑呢?这与早年的经历有关。”70多年前的那次大轰炸,吴良镛记忆犹新:1940年7月的一天,他刚在重庆合川二中参加完中学统考,日本的轰炸机就来了。一时间地动山摇,火光冲天,瓦砾遍地……三天后,他怀着“从事建筑行业、立志修整城乡”,挥手作别合川,走进了中央大学建筑系。1945年末,吴良镛受梁思成先生之约,共赴清华大学协助筹办建筑系。1948年夏,经梁先生推荐,吴良镛赴美国匡溪艺术学院建筑与城市设计系深造。1950年,他收到梁思成、林徽因“新中国急需建设人才”的来信后,冲破重重阻挠,绕道香港回国,重新执教清华,孜孜不倦地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设计与城乡规划之路,并创建了人居环境科学。

在数十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基础上,融汇中外、贯通古今,创建了体现人类聚落及其环境的相互关系与发展规律的人居环境科学。1999年6月,在国际建协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上,时任大会科学委员会 * * 的吴良镛宣读了由他起草的《北京 * * 》,并获得通过。作为国际建协成立50年来的首部 * * ,凝聚着人居环境科学理论智慧的《北京 * * 》成为指导新世纪世界建筑发展的重要纲领性文献,并以中、英、法、西、俄5种文字出版,获得了世界认可。

  “吴先生不仅是一位科学理论研究者,更是一位建筑设计与城乡规划的实践者。”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朱文一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拜万人师,谋万人居。”65多年来,从首都北京到古城苏州,从海南三亚到云南丽江,从长三角到京津冀,吴良镛带领他的同事、助手们上下求索、学以致用,践行他“让人们诗意般、画意般地栖居在大地上”的人生理想。

  到过苏州的人,莫不为新、旧相映生辉的人间天堂欣慰:旧城居中,四角留出湖泊与空地,楔形绿地沿山脉、水系插入市中心;新加坡工业园居东,开发区在西;城乡结合,园林式开放……10多年前,吴良镛用匠心妙手设计的“九宫格”布局,让“白发苏州”既保留了古旧的韵味,又焕发出新的活力。

  曲阜孔子研究院、北京总体规划评估与战略研究、滇西北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规划研究、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历史文化环境保护研究……从建筑到城市,从城市到区域,42项代表性实践项目,展现了吴良镛“匠人营国”的宏伟抱负,折射出他融“大科学”、“大人文”、“大艺术”于一体的人居环境科学的光芒。

  2008年夏天,86岁的他不顾年事已高,到自己主持设计的南京红楼梦博物馆施工现场指导。在难耐的酷暑高温中,他突发脑梗(中风)。“在北京天坛医院,他苏醒后的第一件事,是把我招呼到跟前,嘱咐我要抓紧进行当时的一个研究课题——奥运前后对北京城市影响调查。”说到这里,朱文一嘘唏不已。

   “少有的刻苦、渊博,少有的对事业的激情,少有的坚强”——这是60多年前林徽因先生对吴良镛的评价。面对当前的城乡发展,吴良镛说:“城与乡是一个事物的两面,城市化进程中不能忽视农业地区的发展,‘美好人居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离不开城乡统筹。现在对城市的研究已经较为深入,但对乡村的研究却显欠缺。中国古代的绘画艺术中有很好的传统,以既写实又具诗意的手笔将城乡整体所构成的山川秀美的大地景观表达出来。如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等等。我们今天正是要从城乡发展的现实出发,谱写大地的新画卷!”

吴良镛是新中国建筑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为城乡建设领域培养了大批骨干人才。他先后获得世界人居奖、国际建筑师协会屈米奖、亚洲建筑师协会金奖、陈嘉庚科学奖、何梁何利奖以及美、法、俄等国授予的多个荣誉称号。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2011年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吴良镛早年的经历,决定他后来成为一位建筑设计与城乡规划的实践者。

B.吴良镛毕生追求的就是要让全社会有良好的与自然相和谐的人居环境,让人们诗意般、画意般地栖居在大地上,他以这样的情怀安身立命、辛勤工作、行事为人。

C.吴良镛长期从事建筑与城乡规划基础理论、工程实践等发展研究,创立了人居环境科学及其理论框架。

D.受梁思成先生之约,吴良镛抱着一颗爱国之心,绕道香港,毅然回到祖国,重新执教清华,为城乡建设领域培养了大批骨干人才。E、美好人居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离不开城乡统筹。现在对城市已经较为深入的研究,是以中国古代的绘画艺术的传统为基础的。

小题2:文章第一段写吴良镛的生活习惯,请分析其作用?(6分)

小题3:文章介绍吴良镛的主要成就有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6分)

小题4:吴良镛作为一代科学大师,身上具备多种素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8分)

答案:

小题1:B 3分,答C 2分,答A 1分。

小题2:①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引起读者注意。②照应题目,为下文介绍吴良镛的成就做铺垫。③告诉读者,吴良镛是一个非常敬业、非常勤奋、生活很有规律的科学家。

小题3:①长期从事建筑与城乡规划基础理论、工程实践和学科发展研究,创立了人居环境科学及其理论框架。②运用人居环境科学理论,创造出一批传统文化内涵和现代艺术整体性相统一的建筑。③是新中国建筑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为城乡建设领域培养了大批骨干人才。

小题4:①有远大的志向,有不断探索深造的精神。吴良镛早年就怀着“从事建筑行业、立志修整城乡”,告别家乡,走进了中央大学建筑系。后赴清华大学协助筹办建筑系、美国匡溪艺术学院建筑与城市设计系深造。②能立足脚下的土地,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有特色的科学成就。③行万里路,谋万人居,有让人们诗意般栖居在大地上的愿望。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拜万人师,谋万人居。65多年来,到多个地区吴良镛带领他的同事、助手们上下求索、学以致用,④始终保持强烈的激情,坚强的信念,始终保持着积极、乐观的工作态度。⑤强烈的爱国意识和高度的使命感,能站在民族和国家以及人类的高度,奉献自己的一生。他不顾年事已高,还在抓紧进行当时的一个研究课题,90岁了仍然忙碌工作,即使晚上也要处理教学事务,与研究生交流。(答出四点即可)

小题1:题目分析:A项前后说得过于绝对,D项“受梁思成先生之约”错。E项“以中国古代的绘画艺术的传统为基础”于文无据。

点评:从文章中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必须在阅读时把注意力放在文章重要内容上。一段或一篇文章的重要内容包括:文章的基本概念和新的知识;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和阐述;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即文章主旨的语句等。解答此题时,要能够从文本中找到原文,然后进行比对,最后才能选出答案。

小题2:题目分析:从内容层面看,说明吴良镛是一个非常敬业、非常勤奋、生活很有规律的科学家;从结构层面看,它照应题目,为下文介绍吴良镛的成就做铺垫。

点评:本题重在弄清文章这样写的意图。作品结构的题目,意在弄清楚作者这样写怎么写的意图,文章各段说的是什么内容,是从哪些角度说的;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它们之间是如何照应的,又是如何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语段的作用,要看它所处的位置,比如第一段所起的作用常有,点题,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或思考等。对此,学生还应作具体分析。

小题3:题目分析:先在文中找出作者对吴良镛写了哪些事,然后对这些事进行归纳概括。

点评: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注意抓住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中心句往往都是要点。②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③对于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分析语句间的关系,分析把握其内容的重点。④分析归纳时,要整体把握,从全文出发,既高瞻远瞩,不偏不漏,又不纠缠于细枝末节。这类题中往往会有一两个信息或要点隐含在文章中的,需根据有关的语段来分析综合。

小题4:题目分析:关注并摘录文中作者一些带有评价或议论性的语句,以及他人对吴良镛先生的评价的语言。比如“少有的刻苦、渊博,少有的对事业的激情,少有的坚强”——这是60多年前林徽因先生对吴良镛的评价。

点评:在文本中,作者对某一方面的认知或结论,虽然没有直接、现成的表述,但总该有一定的暗示。解题中就要善于捕捉和利用这些暗示,细致体会作者在这一问题上的思想倾向和观点态度;或者是作者在文章中借用了某方面的材料、观点,要注意观点间的异同及作者的看法;或者是命题者对某一问题变换了一个角度,要注意因角度的变换而结论也可能会出现相应的变化。

试题推荐
题型:单项选择题

During the past three years, the staff members of the Smithsonian Institution’s Family Folklore Project have interviewed hundreds of persons about their family folklore. To prepare for these interviews we drew upon our academic backgrounds in folklore and American studies, and upon our personal backgrounds as members of families, in addition, we reviewed the major instruction guides in genealogy, oral history, family history, and folklore fieldwork. Although these publications were all helpful in some way, no single book was completely adequate since family folklore combines aspects of all the above disciplines. Over time we have developed guidelines and questions that have proven successful for us; we hope that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will be helpful to anyone who wishes to collect the folklore of his or her own family.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which kind of instructional guide was NOT consulted as a source

A.Clinical sociology

B.Genealogy guides

C.Oral history

D.Folklore fieldwork

查看答案
微信公众账号搜索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