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与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朝议,是指古代中国皇帝召集重要官员在朝堂开会

题型:综合题

题目: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朝议,是指古代中国皇帝召集重要官员在朝堂开会,讨论国家军国要务,大臣畅所欲言,最后仍由皇帝决断的制度。

一、议定皇帝名号

(公元前221年),秦灭掉了关东六国中最后的齐国,“一统天下”。嬴政召开了由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重要公卿参加的朝廷会议。会议商讨的主题:“寡人以渺渺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

“封建”还是“郡县”?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秦朝两次朝议的最终结果分别是什么?(4分)

材料二 太宗曰:“……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太宗认为“委百司商量”国事的主要理由,他如何“委百司商量”国事?(8分)

材料三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朱熹《朱子语类》

(3)根据材料三概括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材料三作者对此有何看法?(8分)

材料四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宰相胡惟庸谋反伏诛,于是废宰相。……相权与君权合而为一,明朝早期皇帝大权独揽。但由于国家事务繁多,皇帝无法处理,洪武十五年九月罢四辅官,仿宋殿阁制设内阁。内阁只为皇帝的顾问,奏章的批答为皇帝的专责。内阁大学士一职多以硕德宿儒或朝中大臣担任,只照皇帝意旨写出,称“传旨当笔”。权力及地位尚不如过去的宰相。宣宗时期,……批准内阁在奏章上以条旨陈述己见,称为“票拟”制度,又授予宦官机构司礼监“批朱”。票拟之法补救君主不愿面见阁臣之弊。

——百度百科

根据材料四概括明朝内阁主要职责,据此概括明朝政治的特点。(6分)

答案:

(1)确定了“皇帝”名号;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理由:地广人众,事杂多变;一人独裁,易出错,可能会导致国亡。

(2)措施:由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宰相及大臣共议军国大事,最后由皇帝裁决。

(3)措施:解除大将兵权,派文臣到地方做知州,管理地方政事,派转运使到地方管理财政。

作者看法:打击了地方割据势力,但对地方实力剥夺太多,导致地方军事力量削弱。

(4)职责:“传旨当笔”;后有“票拟”之权,但受司礼监制约。

题目分析:

(1)根据材料一“朝议...大臣畅所欲言,最后仍由皇帝决断的制度...议定皇帝名号...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封建”还是“郡县””和所学知识即可概括出指出秦朝两次朝议的最终结果分别是确定了“皇帝”名号;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2)根据材料二“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即可概括唐太宗认为“委百司商量”国事的主要理由,关于如何“委百司商量”国事考查的主要是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结合所学不难得出。

(3)根据材料三“...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再结合所学即可概括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根据材料三“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即可概括出作者对此的看法。

(4)根据材料四“...于是废宰相。……相权与君权合而为一...仿宋殿阁制设内阁。内阁只为皇帝的顾问...称“传旨当笔”...称为“票拟”制度,又授予宦官机构司礼监“批朱”。票拟之法补救君主不愿面见阁臣之弊。”即可概括明朝内阁得主要职责,结合所学不难概括明朝政治的特点。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的过程

试题推荐
微信公众账号搜索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