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与答案

在近代中国,维新派和革命派都为国家的政治民主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以下关于两个派别的

题型:选择题

题目:

在近代中国,维新派和革命派都为国家的政治民主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以下关于两个派别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A.针锋相对,势不两立

B.齐心协力,相得益彰

C.异曲同工,殊途同归

D.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答案:

答案:C

题目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维新派和革命派均代表了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诉求,只不过维新派属于民族资产阶级的上层,主张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政体;而革命派则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下层人士的心声,主张推翻满清政府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二者尽管所采用的变革中国社会的方式不同,但在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目的上则完全一致,所以二者的关系是异曲同工,殊途同归,答案选C,A B D三项表述不符合二者的真实关系。

试题推荐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一面》选段,完成1—5题。

  内山老板大概看出点什么苗头,就笑着回头对里面说了一句日本话,原先和内山说话的那个老人咬着烟嘴走了出来。

  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象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象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你要买这本书?”他看了我一眼。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眼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的抚摩似的。

  “是的。”我低低地说。

  他从架上扳下一本书来,版式纸张和《毁灭》一模一样,只是厚一点点,封面上印着两个八分体的字:铁流。

  他用竹枝似的手指递给我,小袖管紧包在腕子上:

  “你买这本书吧——这本比那一本好。” 

  他是谁?对我这样一个平日被人轻视的工人下那样诚恳的劝告?我一进门的时候本来就有点疑惑,现在更加疑惑了;虽然猜不出是谁,但自己断定:一定是一个不平常的人。

  我一翻那定价:一元八角!

  “先生,我买不起,我的钱不够……”我的话低得连自己都听不见了,我不知道怎样才好。

  我低了头,头脑里轰隆轰隆的。我不敢看他的脸。我只听见一个声音在问我:

  “一块钱你有没有?一块钱!”

  “有!”我抬起头,顿时恢复了勇气。

  “我卖给你,两本,一块钱。”

  什么?我很惊异地望着他: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这时,我忽然记起哪本杂志上的一段访问记——

  “哦!您,您就是——”

  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一定是他!不会错,一定是他!那个名字在我的心里乱蹦,我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没有蹦出来。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是“我”在书店里买书时特定情景中的一段心路变化历程,认真阅读选文,在括号里填写恰当的内容。

心路 更加疑惑  (               )(                )

乐观自信 情景 (               )

看到书的定价说“钱不够”时    (               )

3.作者写道:“虽然猜不出是谁,但自己断定:一定是一个不平常的人。”根据文章内容,说说“我”是凭什么作出这个“断定”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他用竹枝似的手指递给我”中的“竹枝似的”换成“细长的”好不好?请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文,说说文中 “千千万万”的“青年男女”在得知鲁迅死讯时的感情,结合上文,探究产生这种感情的原因。

  真是晴天的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而听到了鲁迅的死!

  发出了几通电报,荟萃了一夜行李,第二天我就匆匆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

  二十二日上午十时船靠了岸,到家洗了一个澡,吞了两口饭,跑到胶州路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郁达夫《怀鲁迅》节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微信公众账号搜索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