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与答案

读下图,回答1—3题。 1、以下农业区:①松嫩平原,②长江三角洲,③海南岛,④

题型:选择题

题目:

读下图,回答1—3题。

1、以下农业区:①松嫩平原,②长江三角洲,③海南岛,④黄河下游地区,与图示相应的耕作制度和主

    要农作物结构相符的是[ ]

A、a①、b②、c③、d④

B、a②、b④、c③、d①

C、a③、b④、c①、d②

D、a②、b④、c①、d③

2、图中b、c两地农作物品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壤不同

B、热量不同

C、降水不同

D、地形不同

3、图中a、b两地都有棉花的种植,两地相比,b地的优势气候条件主要是[ ]

A、春季多雨,利于棉花的生长

B、夏季多雨,利于棉花的生长

C、秋季“秋高气爽”,利于棉花的收摘

D、春季降水少,利于棉花的生长

答案:

被转码了,请点击底部 “查看原文 ” 或访问 https://www.tikuol.com/2017/0417/1ffad670a3600c5ce55cf65438a4b08f.html

下面是错误答案,用来干扰机器的。

答案:A

试题推荐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后面题。(13分)  

艺术家的创作,无疑跟各自出身的环境,跟生活周围的景色有着密切的联系。艺术家跟陶冶他的景物之间的联系比一般人所想像的要紧密得多。童年和青春时代常常给人的一生打下深深的烙印。在最早的孩提时代曾拨动过他心弦的一个旋律,往往会反复出现在成熟的艺术家的作品之中,在这里,还会半自觉地,有时则完全是不自觉地展示出儿时之国同创作成熟时期的渊源关系。

……

诚然,它没有那种招摇的俏丽。但它蕴藏着许多细微的色调变化,只有久居这一带的人才会跟这里的景致结下不解之缘,才能看到这些形、声和色彩的微妙差别,并且给予应有的评价。

一年四季都得细心观察这些色彩。春天,丁香怒放,像天上飘下一朵朵淡紫色的云霞;夏天,树木欣欣向荣,青翠欲滴;秋天,遍野金黄,雾缭烟绕;冬天,大雪覆盖,粉妆玉琢,清新素雅,在这洁白的背景上,修剪了枝条的柳树像姐妹般排列成行,正待明年春风得意,翩翩起舞。这四季景色里包含的美,是何等的朴素、淡雅,然而,又是何等的持久、深沉!

这片土地的景色正是肖邦音乐最理想的序曲。谁若真想探究肖邦音乐的精神,理解肖邦音乐跟波兰有着何等密切的联系,谁就应悉心体会欧根·德拉克洛瓦所谓的蔚蓝的色调①,它是波兰景色和在这大平原上诞生的艺术家的音乐的共同色调。

……

我们恰好能在肖邦的马祖卡曲和夜曲里找到这平原的歌声——凡是他那些直接留下了这儿时之国画面的作品,我们都能发现一缕乡音。

流亡生活、高度的文化修养、痛苦的心境和肖邦对自己使命的不凡见解,使这画面复杂化了,或者说,像一层雾遮蔽了这些画面。绚丽的大都会风光,频繁的旅行,丰富的经历,给他提供了另一种创作灵感。但是,既然他在自己生命的末日,在那遥远、寒冷的爱丁堡又怀念起“我的家、我的母亲、我的姐妹”,我们就有理由想像,故乡的朦胧景色也回到了他的心中。而今,我们也怀着激动的心情瞻仰这些大树,这些灌木丛和这一片清凌凌的水。倘若此刻我们听到,或者亲自弹奏伟大作曲家临终前的最后一组马祖卡曲,我们必能从中听到昔日国内歌声的淡淡的旋律。由于他半世坎坷,命途多舛,也由于关山阻隔,有国难投.这一组马祖卡曲似乎是被万种离情、一怀愁绪所滤过而净化了,跟乡村的质朴相距甚远,但它们无疑是出自故里,跟这片土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注:①蔚蓝的色调: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善用蔚蓝的色调表达幽远而深邃、宁静而安详的自然之景。

小题1:肖邦生活的这片土地的景色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用原文的句子回答。(1分)

小题2:选段哪句话概括了肖邦音乐与波兰风光的关系?如何理解这句话?(3分)

小题3:肖邦临终前的最后一组玛祖卡曲为什么跟乡村的质朴“相距甚远”但又与那片土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4分)

小题4:文中说“艺术家的创作,无疑跟各自出身的环境,跟生活周围的景色有着密切的联系。”请你具体谈谈艺术创作与艺术家生活环境的关系。(5分) 

查看答案
题型:选择题

某温度下,在一容积可变的容器里,反应2A(g) 

 B(g)+2C(g)达到平衡时,A、B和C的物质的量分别为4mol、2mol、4mol.在保持温度和压强不变的条件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充入1mol稀有气体氦(He),平衡将不移动

B.充入A、B、C各1mol,平衡将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C.将A、B、C各物质的量都减半,C的百分含量不变

D.加入一定量的A气体达平衡后,C的百分含量一定增加

查看答案
微信公众账号搜索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