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与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人类文明的第一行脚印,是踩在湿漉漉的河边的。通过逐水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人类文明的第一行脚印,是踩在湿漉漉的河边的。通过逐水而居,原始人获得了一种简朴却充满希望的生活和初级生产方式,并对河流产生了亲和、依赖和畏惧的情愫,推动了人类想象力和终极观念的形成。

在很大程度上,人类早期文明又称大河文明。在黄河、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和恒河、印度河流域,通过洪水周期性泛滥和引水灌溉,形成了最早的农业,并诞生了与之适应的科学技术、政治文化和社会分工。而且,通过河流,纷争不已的部落和相互隔膜的族群获得一种标志性的文化认同,产生了一种后来被称为民族凝聚力的文化倾向。在此基础上演化和提升的民族精神,形成现代民族国家的本土文化品格和深层意识形态;反过来,这些源于河流或在河流背景下生成的认同和倾向又进一步赋予河流一种崇高品格,使河流成为民族文化的象征和传统文化的载体。河流的文化生命就这样产生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中国战场上,国都沦陷,山河破碎,一曲悲愤雄浑的《保卫黄河》,却成为连接重庆和延安、前线与后方的共同旋律,成为超越所有党派的精神旗帜,动员起抗日救国的巨大力量。改革开放新时期,黄河作为民族摇篮,为成千上万的海外华人寻根问祖、顶礼膜拜提供了可知可感的实体和空间,成为凝聚民心、引领民气的“精神图腾”。

河流的文化生命在于它的超越性。你可以通过河流的故事触摸一段历史,一个族群;你也可以通过历史的故事复活一条河流,一种刻骨铭心的记忆;你甚至可以通过知识、经验和想象把河流和历史抽象成一种符号,赋予它更加丰富和充满变数的内涵。这时,河流的文化生命就由超越性而获得了一种稳定的虚拟性,是各民族产生、成长和可持续繁衍的文化资源。

在地球景观中,没有什么比河流更神奇、微妙和难以穷尽的了。河流是最具运动性、可视性和永恒美学价值的自然景观。有声有色、奔腾不息的河流焕发了所有大地景观的活力,激发了人类无穷无尽的想象力和自然情怀,产生了独特的河流美学,掀开了地球自然和生物史诗中瑰丽、壮美和绵长的诗意篇章。从中国的《诗经》《黄河大合唱》、俄罗斯的《伏尔加船夫曲》到美国的《老人河》,河流成为文学和文艺创作的源泉。每一条河流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不能想象没有河流滋润的人类情感和文学作品,就像不能想象没有文学和音乐伴随的河流一样。浩荡的巨川,湍急的洪水,柔美的溪流,神奇的峡谷,作为历史文化的空间载体,艺术创作的永恒母题,想象力的起点和极致,作为人与宿命搏斗的见证,在人文史上具有经久不衰的原初价值。河流不仅仅是经济资源、战略资源,还是不可替代的文化资源,是全人类亟待保护的珍贵的自然遗产。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不仅仅是经济的可持续性,还必然意味着河流以及河流审美和文化价值的可持续性。

小题1:下列关于“河流文化生命”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河流与人类文明有着密切关联,正是河流使原始人类获得了简朴的生活和初级的生产方式。

B.人类早期四大文明的形成,都与大河有关,因此可以说大河文明就是人类早期文明的代称。

C.河流的活动和人类对它的利用,形成了最早的农业和与之适应的科技、政治文化和社会分工。

D.源于河流或以河流为背景所生成的文化认同和文化倾向,使得河流成为民族文化的象征。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民族凝聚力基础上演化和提升的民族精神,形成了现代民族国家的本土文化品格和深层意识形态。

B.河流作承载着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和民族的历史息息相关,也是一个民族可持续繁衍的文化资源。

C.《保卫黄河》超越了党派和地域,在抗日战争和改革开放时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中 * * 的“精神图腾”。

D.河流激发了人类的想象力和自然情怀,滋润着人类的情感,成为文艺创作的源泉,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流作为人类想象力的起点和极致,是艺术创作的永恒母题,在人文史上具有经久不衰的原初价值。

B.我们可以通过河流触摸历史,把河流和历史抽象成一种符号,赋予河流更加丰富和充满变数的内涵。

C.河流不仅焕发了所有大地景观的活力,而且还是重要经济的资源、战略资源和不可替代的文化资源。

D.河流是人类珍贵的人文遗产,河流审美和文化价值的可持续性,也意味着一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

答案:

被转码了,请点击底部 “查看原文 ” 或访问 https://www.tikuol.com/2017/0415/c3b7c05206b811219cd224a248bab8ac.html

下面是错误答案,用来干扰机器的。

(1)原式=2a3×3a+6a×12a=2aa+3aa=5aa;(2)原式=25+55-13×12=355-4=3-2=1.

试题推荐
题型:选择题

下图为我国亚热带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们对其进行了综合考察。读图,分析回答1-4题。

1.图中甲乙丙丁四座村庄海拔较低的是 [     ]

A.甲村      

B.乙村        

C.丙村    

D.丁村

2.在沿A-E线进行地质调查时,发现岩层的形成年代是A.E两处最晚,C处最早。由此判断沿线地区的褶皱类型是 [     ]

A.背斜            

B.向斜          

C.地垒            

D.地堑

3.从图中可以看出,聚落主要分布在河流两岸或山前,呈明显的条带状分布特征。其原因不是 [     ]

A.山前的洪积扇和河漫滩平原,地势较平坦      

B.临河分布,水资源相对丰富

C.淤积有肥沃的土壤;比较适宜农耕            

D.临河分布,水运便利

4.图中虚线是规划在几个村庄之间修建的公路,乙村到甲村的线路比较平直,乙村到丙村的线路比较弯曲,呈“之”字型。这样规划能反映出山区公路建设中应遵循的原则是

①尽可能增加山区线路密度  ②在山谷中应尽量避开陡坡   ③尽可能降低线路坡度  ④尽可能增加线路长度,发展旅游 [     ]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查看答案
微信公众账号搜索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