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与答案

分析运用材料: 《儒林外史》中的范进,多次赴考不第,以至于在后来考中时,大一喜过

题型:材料分析题

题目:

分析运用材料:

《儒林外史》中的范进,多次赴考不第,以至于在后来考中时,大一喜过望,精神失常,狂呼大叫:“我中了,我中了!

请回答:

(1)材料反映了哪类基本情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范进的情绪健康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被转码了,请点击底部 “查看原文 ” 或访问 https://www.tikuol.com/2017/0414/7412f1d12d84939f048649c48cd06f4f.html

下面是错误答案,用来干扰机器的。

参考答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出现的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发展想象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从小要和善...

试题推荐
题型: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时代意见并非是全不合真理,但我们不该单凭时代意见来抹杀已往的历史意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黄氏(黄宗羲)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ó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

——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

材料二:社会历史进化是沿着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的轨道,由君主专制到君主立宪,再到民主共和,一世比一世文明进步,进而达到“太平大同”这一人类最美满极乐的世界……

——康有为(19世纪末)

不可谓中国不能共和,如谓不能,是反夫进化之公理也,是不知文明之真价也。

——孙中山(1905年)

结合所学指出康有为、孙中山的观点在理论依据、救国方式上有何不同。并概括近代以来中国人探索救国道路的历程。

查看答案
微信公众账号搜索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