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与答案

Dear grandpa, May 27, 2012 I'd like to t

题型:阅读理解

题目:

Dear grandpa,                                        May 27, 2012

I'd like to tell you something about my life in China. During weekdays, I study in a middle school in Shanghai. We have Chinese lessons in the morning and I do my homework in the evening. On weekends, I stay with a Chinese family, do Chinese kung fu and visit interesting places.

Today my Chinese father is busy working on the computer, and my Chinese mother is doing some shopping in the city center. I' m sitting in the park now. It’s a lovely day here. I hope you and ray grandma are having a good day in Toronto, too.

Love,

Betty

小题1:Betty wrote about her life in China to __.

A. her Chinese parents       B. her grandfather           C. her own parents

小题2:In Shanghai, Betty did her homework         .

A. in the morning           B. in the evening            C. on weekends

小题3:While Betty was in the park, her Chinese mother was          .

A. doing some shopping     

B. sitting in the park       

C, working on the computer

答案:

被转码了,请点击底部 “查看原文 ” 或访问 https://www.tikuol.com/2017/0413/0f57abab5e949be6d7675a243e8c58cc.html

下面是错误答案,用来干扰机器的。

答案:A

试题推荐
题型:问答题

【材料1】新华网北京9月2日电:入夏以来,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部分地区相继发生了严重的夏伏旱。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统计显示,截至9月1日,全国农作物受旱面积1.2亿亩,比高峰时期减少7100万亩,但略高于多年同期均值,其中干枯3764万亩,有701万人、379万头大牲畜因旱发生饮水困难。受旱区域主要为内蒙古、辽宁、河北、吉林、湖南、广西等地。 国家防总办公室副巡视员张旭介绍,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门切实加强抗旱水源的统一管理和科学调度,充分发挥了水利工程在抗旱工作中的骨干作用,为秋粮稳产丰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最大限度地减轻了旱灾影响和损失。 据统计,6月份以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宁夏、新疆等北方9省区通过合理运用各类水利工程,累计为旱区农作物灌溉供水471亿立方米,完成灌溉面积2.3亿亩;湖南、广西、贵州、重庆、湖北等南方5省区累计投入抗旱人力331万人,调度大中型水库灌区1121处,启用堤灌泵站5291处,开动机电井5.8万眼,动用机动抗旱设备17万台套、运水车2.2万辆,累计完成灌溉面积2947万亩,解决了131万人、68万头大牲畜的临时饮水困难。 【材料2】受异常气候影响,河北省张承地区遭遇罕见旱灾,张家口旱情尤甚,全市1006万亩农作物受旱面积达848万亩,其中成灾面积803万亩,绝收面积达573万亩,分别占总播面积的84.3%、79.8%和57%,预计全市平均年景只有三成左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4.6亿元。8月27日,《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随同河北省副省长张和到张家口坝上地区受灾最为严重的尚义县、康保县进行了实地调研。8月27日清晨,久旱的坝上地区戏剧性地下起了雨,13℃的气温把前日的炎热打扫得不留痕迹,但当地人说,这持续三个多小时的甘露并未形成有效降雨,对旱情没有实际意义。8点30分,调研组的车队从满井镇出发,前往受灾较严重的大青沟镇、大苏计乡和康保县二号卜乡、李家地镇。9点30分,到达第一站大青沟镇。雨后的土地湿润而泥泞,莜麦、小麦、胡麻、马铃薯等作物交替混种在地里,经过雨水的冲刷仿佛看不到多少旱情,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里的庄稼与往年大有不同:往年这时过腰高的莜麦现今刚刚触及膝盖,有的甚至才到脚踝;本该沉甸甸的麦穗都已干枯;外表返青的马铃薯秧子看上去也算壮实,但是随机拔出几株来看,本该重达一斤左右的“山药蛋”只有葡萄粒大小,不及下籽时的个头,偶尔发现几个如鸡蛋般大小的都会引起在场人员的一阵惊喜,当地农民刘征(音)告诉记者,能长到这个个头算不错的了。刘征说:“我们家分了21亩地,退耕还林了10亩,其中4亩小麦,今年连籽也打不回来,马铃薯是没有收成了,胡麻是榨油的,不能直接吃,莜麦稍好些,一亩地能打个十来斤,打了秸秆喂牛。如果按照正常的年份,莜麦一亩能打到150到160斤,小麦200斤,胡麻100来斤,一年差不多3000到4000斤粮食,按照一亩地200多元的收入,能卖上个六七千块钱。今年粮食可以说绝收了,我今年61了,头一回遇到这么旱的年份。”据尚义县县长高领介绍,今年春季墒情较好,大部分农作物得以顺利播种,出苗齐、长势好。可是,进入6月份以来,雨水逐渐减少,降雨量为45.2毫米,仅为平常年份平均值的三成,30℃以上高温天气持续20多天,土壤干土层深均在20厘米以上,最深达25厘米。这个时期正是农作物拔节、抽穗的关键时期,干旱少雨造成了农作物的“卡脖旱”。进入7月降雨量仅为55毫米,绝大部分农作物受旱枯死。由于今年农民在籽种、化肥、农药等方面的投资很大,损失较往年也大。据了解,张家口农民在土地上的投入平均每亩150元左右,收入300元。 河北省副省长张和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旱灾虽然面积大,但这些区域不是河北粮食主产区,虽然绝收了573万亩,但是这里的产量每亩不到200斤,减产11亿多斤不会对全省经济产生过多的影响,单就粮食来说也没有太大问题。河北粮食年初定的是582亿斤,受灾部分总体看未及目标的零头,不会影响大局,而且张家口除了遭灾的区域,其他地区也有增产的。”“出现旱灾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河北的贫困地区,最大的影响是导致当地人们的生活‘雪上加霜’。”张和强调,抗灾救灾要牢固确立保民生的观念,旱灾严重地区绝收已成定局,很快就要下霜了,如何保民生是当务之急,要确保群众有水喝有饭吃不受冻,不死牲畜。张和提出,针对张家口发生的旱灾,要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抓好蔬菜生产,建立节水机制,做好农产品销售工作;二是抓好畜牧业生产,推广舍饲圈养和规模养殖,确保畜牧业健康发展;三是抓好食用菌生产,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确保农民持续增收;四是抓好“张杂谷”的推广工作,指导农民安排种植品种,确保旱灾之年不减产;五是抓好劳务输出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提高农民外出务工的技能水平。同时,省直部门要全力支持张家口的抗旱救灾工作,帮助解决好明年的春耕备播生产。【材料3】据报道,在受灾严重的河南省汝阳县内埠村主要灌溉工程的陆浑水库干渠,有的地方甚至只剩一滩积水,多座堤灌站和一段已经堆满垃圾的毁坏水渠是当年花巨资修建的灌溉设备,很多都废弃了。像这种花巨资修的灌溉工程,因长久失修、管理不善被废弃,关键时刻不能派上用场的情况,在这次北方大旱中,肯定不止一例。与此相关的是,目前全国一半以上的耕地没有水利设施,主要是靠天吃饭。而我国农业又仍然大部分采用大排大灌的方式,实际上让大气将十分宝贵的水资源给蒸发了。上述两种情况,是造成北方大旱的重要因素。这是一种体制问题而引起的缺水,我们把它称为体制型缺水,以区别于因水本身很少而引起的资源型缺水和因水质污染而导致的水质型缺水。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节水、治污、调水等水资源配置措施不仅带来水资源供需关系的调整,更带来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整。由此出现的水资源供需矛盾,也不仅仅在于水资源本身的稀缺性,更在于我们自身在水的利用与分配方式上存在一定缺陷。体制型缺水是造成我国很多地方尤其是北方干旱地区缺水乃至纠纷的主要原因。作为一种具有“公地悲剧”特性的商品,当水变成一种稀缺资源后,在现行的水资源开发管理体制下,人们就会对水过度使用,侵占和浪费水资源,并由此导致河道断流、水质污染、环境恶化等外部不经济情况的出现。干旱是由于自然原因出现的一种长期少雨的气候异常现象。降水量减少引发了干旱,干旱又使得水资源减少,没有水就不能缓解干旱……水,成了矛盾的焦点。有关水利专家说,由于地表水减少,地下水超采,在干旱面前,河北的抵御能力显得非常“渺小”,就是几场有效降雨也难改干旱局面,何况许多雨水还白白地流掉。因此,“集雨蓄水”是河北水利唯一的“开源”手段,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应修建一批小水库、小塘坝、水池、水窖等小型设施,在汛期蓄水,增加抗旱水源。太行山区和燕山山区,应该继续建造梯田、鱼鳞坑等,用来拦截自然降水,使“洪水少下山,清水缓出川”。平原也是如此。蓄水应该成为河北人具有的一种本能意识。【材料4】实际上,今年我国大规模受旱已经是第二次了。从去年10月初到现在一年内,有的省旱灾整整闹了7个月,干旱持续时间之长为历史罕见。2009年2月9日CCTV报道:“旱!旱!旱!没有像地震那样的山崩地裂,没有像洪灾那样的惊涛骇浪,也没有像火灾那样的熊熊火势,但它却直接威胁着我国的粮食安全和群众生活。这场无声无息的天灾已肆虐了4个多月!旱魔所到之处,秧苗枯死、土地龟裂、人畜干渴。灾害已经让全国近43%的小麦产区受旱,393万人、194万头大牲畜饮水吃紧,大半个中国处在罕见的干旱威胁之中。”据农业部介绍,截至2月6日,全国15个省、市出现不同程度的秋冬连旱,耕地受旱面积2.74亿亩,农作物受旱面积1.60亿亩,其中重旱3761万亩,干枯416万亩。河北平均降水量为4.2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少76%;全省平均最长连续无雨日为69.4天,中南部旱情较为严重的地区多达80天,部分地区达百天以上。旱情牵动 * *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作出了全面部署,紧急拨付抗旱补助经费4亿元,提前发放农资综合补贴和粮食直补资金867亿元,将小麦最低收购价每斤提高0.1元。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在2月5日召开了全国冬麦主产区8省抗旱会商会议,并宣布启动I级抗旱应急响应。这是《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级别最高的应急响应机制,也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启动I级抗旱应急响应。说明干旱指数已达到特大干旱(“三年自然灾害”以来50年一遇),不仅使农业受灾,还影响到工业生产、城市供水和生态环境,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重大影响。2009年2月下旬,一场全国范围内的普遍降雨,驱散了数月来笼罩在国人心头的焦虑。然而,旱魔没有丝毫怜悯之心,时隔4个月又卷土重来。【材料5】我国通常将农作物生长期内因缺水而影响正常生长称为受旱,受旱减产三成以上称为成灾,因干旱造成的灾害称为旱灾。河北农业大学H教授说,河北在各种类型的农业自然灾害中,以旱灾最为突出。据统计,建国以来我省年均自然灾害成灾面积 约为1753.95万亩,其中旱灾成灾面积约占总灾面积的58.0%,风雹灾占18.4%,水灾占8.8%,病虫害占7.5%,霜冻灾占5.3%,其他灾害占2.0%。上世纪80年代以来,年降水量、客水入境量及地表水储蓄量都在不断减少,而水资源需求量却大大增加,潜在的旱灾威胁日益严重。人文学家B认为,干旱就是无雨,是气候问题。全球变暖、温室效应会增加降水极端情况(暴雨和干旱)发生。部分地区发生强降雨的同时,其他地区变得更为干燥。天不下雨,你有啥法?即使是下点雨,也由于气温高,土壤水分很快被蒸发。干旱是“天意”,“人定胜天”只不过是一句口号。社会学家F也给出了答案:自然灾害是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不仅仅是自然因素,还有社会因素。虽然还没有充分证据表明,此次的灾情与生态环境恶化有必然联系,但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植被遭受破坏,自然蓄水能力差,导致水资源严重短缺,也是不争的事实。近年来,追逐眼前的经济利益助长了人们的短视行为,客观上“促成”了旱灾的频繁发生。我有一个比方,比如我们想发财卖一个肾,一下子家里就富了。能不能用卖肾发的财,重新买个肾给自己装上?我认为绝不可能。人类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引,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环境,改善区域气候条件,减少地表水分蒸发,降低干旱的危害,真正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北京林业大学C教授引用了巴西生态科学家的观念,说植物病虫害实际上是生态显示器,这地方有虫害了,说明这一块的生态环境不好。我们这块土地发生了旱灾,也是整个大环境存在问题的反映。水本来是属于生态的,河流是与土地结盟的,是一体的。无论是山川、平原还是草原,本来水都是缓慢流淌的,浸润着周围的土地,低洼一些的地方,蓄水成湖,或成了湿地。可惜,人类农业活动既是排水运动也是吸水运动,水多的地方,就挖深沟排水,水少的地方,就打深井抽水。我们没有采取符合生态规律的办法来设计我们的活动。【材料6】我国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量的四分之一,居世界第109位。旱情越是严重,越凸显出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意识的重要性,毕竟合理、科学地使用水资源,才是治理旱灾的长久之计。没有忧患意识,忧患或许就离我们不远了。如今,风调雨顺已经不是正常年景,十年九旱已经不是罕见词汇。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条件,当务之急是节约用水,精种细作。中国社会科学院Q教授介绍说,以色列是世界上气候非常干旱、淡水资源非常缺乏的国家,2.09万公顷国土面积中90%以上的地区是山丘和沙漠,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而以色列人用50年时间,在这样一块贫瘠的土地上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片绿洲。高度发达的农业不仅养活了它自己的人口,每年还出口大量农产品,为其国民经济带来十多亿美元的纯利润。我国华北大部分地区年均降水400毫米以上,比以色列条件优越得多,却经常发生旱灾。问题的关键是他们依靠先进技术和节水措施,解决了严重缺水问题。以色列的农业滴灌是把很少一点水放到植物的根部进行喷滴灌溉,同时在沙漠地区搞了大量地膜覆盖和温室农业,用水施肥都通过计算机来精确计量。同样也是大旱,在张家口市张北县沙梅村,张大嫂面对满目枯黄的庄稼并不焦急:“大田是旱了点儿,可我家不怕,就算全绝收了,咱还有一栋七分地的暖棚,比那20多亩田来钱还多。”中国农业用水占全国总用水量的80%以上,浪费水的严重程度,与旱灾灾情同样惊人。在宁夏北部的黄灌区,农民大水漫灌稻田,生产1斤米要用掉1吨水。我国水资源本来就严重短缺,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加剧了水资源严重短缺程度。目前,我国农田打机井正从以前的应急抗旱手段变成一项长期的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由于开采过量,井越打越深,出水量越来越少。我们不是缺水,而是缺少对于水资源的科学利用和合理调度。Q教授认为:“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国内外经验表明,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开发,相互调剂,同时利用洪水对地下水进行人工调蓄,是解决地下水过量开采的有效途径。”【材料7】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严重的干旱迫使我们不得不回过头来重新审视农村的水利建设。不难发现,灾情之所以如此严重,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这些年我们对农业水利建设投入不足,水利建设欠账太多,在不少地方,农业已经回归靠天吃饭的老路,以至于一旱就灾。根据水利部网站提供的数字,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大多建设于20世纪60~70年代,由于多年来管理维护较差,全国大型灌区骨干工程建筑完好率不足40%,工程失效和报废的占26%;在我国19.5亿亩耕地中,仅有9.1亿亩具备灌溉条件,10.4亿亩为“望天田”,旱涝保收面积仅有5.92亿亩。水浇地大部分还在沿用传统落后的灌溉方法,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45,实际上已经无法满足确保粮食安全的需要。农村小型水利设施退化更加严重。不少地方的农民把这些工程形容为“堰塘像碟子、渠道像筛子、水库像池子”,致使许多灌溉面积徒有虚名。2008年11月18日,在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电视电话会议”上,国务院副 * * 回良玉指出,目前全国有一半多(53%)的耕地靠天吃饭,缺少基本灌排条件;很多灌区工程不配套,老化失修严重;农业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还十分薄弱,每年水旱灾害造成粮食损失约为1000亿斤。他说:“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既能增加机械、建材等的需求,拉动当前的经济增长,又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发展的后劲,不论对当前还是长远,都具有重要意义。要大幅度增加财政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政府主要投入大型工程和公益性设施,同时对农民建设小型农田设施进行补助与奖励。”2009年2月13日《中国青年报》发表署名文章指出,旱情如此严重,其直接元凶固然是天灾,但幕后黑手却是人祸。透视旱灾,缺的不仅是水,也暴露出背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仍然薄弱、抗旱意识不强、水资源的粗放利用等问题。很多地方重工轻农、重商轻农,农业水利建设基本没有投入。虽然中央决定投放4亿元解决目前的旱灾问题,但这只能是权宜之计,不能解决长远问题。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严重滞后,一旦遇到大旱,只能靠临时调动大量的抽水机来抽水灌溉,或靠肩担车拉浇地,常常是“捉襟见肘”,力不从心,“杯水车薪”,收效甚微。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要如同修建铁路、机场、图书馆等公共基础设施一样,加大对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抗击旱涝灾害的能力,做到未雨绸缪、心中有数。【材料8】中 * * 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发〔2008〕1号)指出,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强化农业基础的紧迫任务。要狠抓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采取奖励、补助等形式,调动农民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积极性,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引导农民积极采用节水设备和技术。加快构建强化农业基础的长效机制,尽快改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长期薄弱的局面。2009年2月8日,温 * * * * 在河南农村视察时明确指出: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是提高农业抗旱能力的根本之策。要加强控制性水源工程和应急性水源工程建设,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灌区配套改造,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促进粮食稳定增长、农民持续增收。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建立长效机制(所谓机制就是为了达到一个确定的目标,形成的一系列科学、规范、配套、可行的制度和方法),需要统筹考虑各种因素:首先需要国家的支持,通过资金支持、鼓励农民建立合作经济社等方式进行政策性辅助;还需要市场的高效调节,市场的效率与竞争机制可以调节价格,也可以保证农民的用水效率;也需要农民合作起来,实现乡村社会基础的重建和共同体的维持,把乡村水利供给的社会基础筑牢。抗旱减灾是个系统工程,必须克服靠天等雨的意识和松懈麻痹的思想,实行科学规划和综合治理,才能提高长效应急抗旱减灾能力。【材料9】L教授把由于农田水利设施荒废引起的水资源短缺称为体制型缺水。这是一种体制问题而引起的缺水。他指出,对于资源型缺水问题,我们可以采取加大投资,兴修水利,开发先进的节水设备等手段和措施来解决,而解决体制型缺水的问题,还得从水的分配和管理入手。出现水资源供需矛盾,不仅仅在于水资源本身的稀缺性,更在于我们自身在水的利用与分配方式上存在一定缺陷。现行的大而公的水资源开发管理体制,自然会导致人们对水的过度使用和浪费。L教授认为,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有效方式是市场方式,即将公共资源变成私有资源。在这方面,甘肃张掖的试验值得其他缺水的地方效仿。张掖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农业生产区,但是通过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重构,把缺水带来的危害降到很低的程度。具体做法是:鼓励农户自己或合作出资打机井,通过用水成本的核算,个体农户用水,支付费用。充分发挥农民和合作组织在工程建设、使用维修、水费计收等方面的作用,以农民的自主性来解决农田用水问题。市场方式建立了用水价值的概念和水权交易制度,农民有了水资源商品观念后,会考虑改进技术来提高灌溉效率,或者选择需水量更少的作物进行播种,进而刺激农业产品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L教授说,大旱还在继续恶化和扩大,就长期而言,如果不能解决缺水背后的体制因素,不能在全国尤其是缺水地区建立一套有效的资源分配方式,进而形成一个节水型的经济发展模式的话,很难解决当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材料10】中国人民大学T教授认为,提高抗击旱灾能力最关键的是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建设。由于我国目前实行的是低成本低代价的粮食安全战略,种粮几乎没有什么效益,所以为粮食生产服务的“农水”也不可能让市场来解决,农水一涨价,农民觉得不合算,就干脆不浇灌了,如果有太多的农民不浇灌,国家的粮食安全就成大问题了。因此我国解决水资源问题,不宜进行市场化。作为一种高投入、高风险、低回报的资产,农田水利设施并不完全适合私人经营,计划方式仍然有效,政府管理不仅应该而且必要。当前我国不少地方进行的农田水利建设片面市场化的做法应该予以调整。近年来我国进行了许多市场化改革,但结果却是农田水利建设管理日趋涣散,市场化成了政府部门“甩包袱”的工具,如果任其长期发展下去,将会严重损害我国粮食安全。T教授说,农田水利的修建属于公共品建设,对农村公共品供给,政府应该唱主角。另外,一些农田水利建设是需要集体行动的,分田到户后与过去相比的确难以组织起大的农田水利建设。但并不是没有任何办法,可考虑当地农村自身的特点,对于合作传统良好的农村社区,可以直接引入用水户协会等合作模式,由政府加以适当补贴,帮助其自立发展;而对于分散严重、基本无法合作的村庄,则应该详细考察其分散状况,对症下药,帮助其解决村庄组织问题。为了彻底解决“少雨就旱,多雨就涝”的恶性局面,建议国家或者省市部门拨出专门经费,让农民农闲时修建沟塘渠堰,实现“贮水于民”。三、申论要求

给定材料中有人认为2009年我国旱灾既是天灾,也是人祸。你认为这场旱灾中的“天灾”和“人祸”指的是什么?与旱灾有什么关系?要求:观点明确,语言准确,简明扼要,文字流畅,250字以内。

查看答案
微信公众账号搜索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