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与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生活在春秋晚期,30岁左右便收徒讲学,前后从

题型:改错题

题目: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生活在春秋晚期,30岁左右便收徒讲学,前后从事教育40多年。相传他有弟子3000人,其中出名的有72人。他有关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许多言论,成为后世传颂的格言。他提倡“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主张以“为政以德”。

材料二 他生活在战国末期,是荀子的学生,他强调“法治”并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理论。

(1)材料一、二中的“他”分别指的是谁?(2分)他们各属于“诸子百家”中哪一学派?(2分)

(2)请用最简练的语言指出材料一中“他”的历史地位,并列出三条与“他”有关的教育方面的成就或主张。(5分)

(3)材料一、二中的“他”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主张有何不同?(4分)试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治国问题的认识。(2分)

答案:

(1)分别是孔子、韩非。各属于儒家、法家。(4分)

(2)历史地位:是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对后世有深远影响。(2分)创办私学,广收门徒;注意“因材施教”;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要求学生“温故而知新”等。(3分)(列出三条即可)

(3)不同:孔子主张“为政以德”;韩非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4分)

认识:既要坚持依法治国,又要重视以德治国,要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答出其意即可)(2分)

题目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阅读分析能力。材料一中提到人物拥有弟子3000人,出名的有72人,而且他还提出“为政以德”,这分明讲的是孔子;材料二提到的人物是荀子的学生,生活在战国末期,主张“法治”,很明显是讲韩非。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而韩非是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2)本题主要考查孔子的历史地位及其在教育方面的成就和主张。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对后世有深远影响。他在教育方面的成就或主张有:创办私学,广收门徒;注意“因材施教”;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要求学生“温故而知新”等。

(3)本题主要考查孔子和韩非在治国方面的不同主张。孔子主张“为政以德”;韩非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当今社会是一个法治社会,我们既要坚持依法治国,又要重视以德治国,要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试题推荐
题型: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2005年甲国出口商A公司与乙国进口商B公司签订了一份FOB合同,合同规定由A公司出售大米1000吨给B公司。A公司在甲国某港口将3000吨散装大米装上船舶,并指示承运人C公司,在该批大米到达乙国目的港后,将其中1000吨交给B公司,其余2000吨交给另一收货人。但C公司的船舶在运输途中因意外致使大米损失1500吨,其余1500吨安全抵达目的港。当进口商B公司前来提货时,被告知应交付给它的1000吨大米已在运输途中完全灭失。(注:甲乙两国均为《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缔约国。)

依据《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2000》,采用FOB术语,风险何时转移?

 

查看答案
微信公众账号搜索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