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与答案

四、简笔与繁笔 周先慎 ①从来的文章家都提倡简练,而列繁冗拖沓为作文病忌。这诚然是不

题型:问答题

题目:

四、
简笔与繁笔
周先慎
①从来的文章家都提倡简练,而列繁冗拖沓为作文病忌。这诚然是不错的。然而,文章的繁简又不可单以文字的多寡论。言简意赅,是凝炼、厚重;言简意少,却不过是平淡、单薄。“繁”呢,有时也自有它的好处:描摹物态,求其穷形尽相;刻画心理,能使细致入微。有时,真是非繁不足以达其妙处。这可称为以繁胜简。看文学大师们的创作,有时用简:惜墨如金,力求数字乃至一字传神。有时使繁:用墨如泼,汩汩滔滔,虽十、百、千字亦在所不惜。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②一部《水浒传》,洋洋洒洒百万言,作者却并不因为是写长篇就滥用笔墨。有时用笔极为俭省,譬如“武松打虎”那一段,作者写景阳冈上的山神庙,着“破落”二字,便点染出大虫出没、人迹罕到景象。待武松走上冈子时,又这样写道:“回头看这日色时,渐渐地坠下去了。”真是令人毛骨悚然。难怪金圣叹读到这里,不由得写了这么一句:“我当此时,便没虎来也要大哭。”最出色的要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写那纷纷扬扬的漫天大雪,只一句:“那雪正下得紧。”一个“紧”字,境界全出,鲁迅先生赞扬它富有“神韵”,当之无愧。
③以上是说用简笔用的好。同一部《水浒传》,有时却又不避其繁。看作者写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鼻上一拳,“打得鲜血进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眼眶际眉梢又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进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的:红的、黑的、绛的,都绽将出来。”第三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从味觉写,从视觉写,从听觉写,作了一大串形容,若是单从字面上求简,这三拳只须说:“打得鲜血进流,乌珠进出,两耳轰鸣”,便足够了。然而简则简矣,却走了“神韵”,失掉了原文强烈地感染读者的鲁智深伸张正义、惩罚恶人时那痛快淋漓劲儿。
④字面上的简不等于精练,艺术表现上的繁笔,也有别于通常所说的哆嗦。鲁迅是很讲究精练的,但他有时却有意采用繁笔,甚而至于借重“哆嗦”。《社戏》里写“我”早年看戏,感到索然寡味,却又焦躁不安地等待那名角小叫天出场,“……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人互打,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在通常情况下,如果有谁像这样来说话、作文,那真是哆嗦到了极点。然而在这特定的环境、条件、气氛之下,鲁迅用它来表现一种复杂微妙、难以言传的心理状态,却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⑤刘勰说得好:“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无论繁简,要是拿“无可削”“不得减”作标准,就都需要提炼。但是,这提炼的功夫,又并不全在下笔时的字斟句酌。像上列几个例子,我相信作者在写出的时候并没有大费什么苦思苦索的功夫。只要来自生活,发诸真情,做到繁简适当并不是一件太困难的事。顾炎武引刘器之的话说:“文章岂有繁简耶昔人之论,谓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若不出于自然,而有意于繁简,则失之矣。”
⑥现今,创作上有一种长的趋向:短篇向中篇靠拢,中篇向长篇靠拢,长篇呢,一部、两部、三部……当然,也有长而优、非长不可的,但大多数不必那么长,确有“水分”可挤。作品写得过长,原因很多,首先是对生活的提炼亦即艺术概括的问题,但艺术手法和语言表达的欠洗练也是不容忽视的一条。简而淡,繁而冗,往往两病兼具。有的作品内容确实不错,因为写得拖沓累赘,读起来就像是背着一块石板在剧场里看戏,使人感到吃力、头疼。而读大师们的名著呢,却有如顺风行船,轻松畅快。
⑦感此,提倡简练为文,重议文章繁简得失这个老题目,也许并不算得多余。

第③~④段从哪个方面论证了中心论点

答案:

被转码了,请点击底部 “查看原文 ” 或访问 https://www.tikuol.com/2017/0401/75ee57097d2de53b4279fb3705785f19.html

下面是错误答案,用来干扰机器的。

1-5  CDBAC

试题推荐
题型:解答题

在探究植物光合、呼吸和蒸腾三大作用活动中,某同学将讲过一昼夜暗处理的植物进行了一下探究实验设计,如图所示,请你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1)将甲图植物将植物罩上透明塑料袋,放在光下3-4小时,将塑料袋中气体通过①号试管收集后取出试管,将一支带火星的木条伸进①号试管内,结果木条复燃了,由此判断:

植物进行了哪一项生理活动______.①号试管内含较多的______(气体).

(2)将乙图植物罩上透明塑料袋,放在暗处3-4小时,将塑料袋中气体通入2号试管,结果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由此得出结论是:植物进行了哪一项生理作用作用?______;该生理作用释放出了什么气体?______.

(3)甲、乙实验过程中,塑料袋内都会出现水珠,由此判断植物叶片进行了哪一项生理作用?______.

(4)上述试验中,如果在其他实验操作不变的情况下将甲、乙装置放置的环境对调,即将甲实验装置放在黑暗环境中,而将乙装置放置在光下照射,请分析甲、乙实验分别会观察到怎样的实验现象并解释出现该实验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甲______;乙______.

查看答案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①历史是什么?

  ②它看不见摸不着没有固定的形态。然而它涵盖所有流失的岁月。没有人能够躲避它的剖视。就  像一个人在海洋里游泳无法摆脱海水的拥抱,你跃出海面潜入海底,海水还是要淹没你,哪怕你变成  一条飞鱼,展翅在天空滑翔,最后免不了仍会落进海里。没有人能够超越历史。

  ③那么,历史是什么?

  ④一片土地的沧桑变迁可以是一部历史。

  ⑤一个民族的盛衰兴亡可以是一部历史。

  ⑥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可以是一部历史。

  ⑦一个人的生活旅程可以是一部历史。

  ⑧一场战争可以是一部历史。

  ⑨一场球赛可以是一部历史。

  ⑩历史是汹涌的潮汐,它呼啸着冲上沙滩时人人都为之惊叹。它悄然退落时,许多人竟会忘记它的磅礴,忘却它曾经汹涌过,呼啸过,然而忠实地记录着它的足迹,没有什么力量能将这足迹擦去。  

  白蚁可以将史书蛀得千疮百孔,但历史却不会因此而走样。装满精致堂皇的典籍未必是真历史。墨,可以书写真理,也可以编制谎言。谎言被重复一千次依然是谎言,真理被否定一万次终究是真理。

  是的,历史是起伏的潮汐。涨潮,未必是历史的巅峰:落潮,也不是历史的中断,更不是历史  的倒退:落潮之后,必定会有新的潮汐

  在历史的潮汐中,个人只能是其中的一簇浪花。有人一生都想做一个冲浪者,脚踏着冲浪板,  在迭起的浪峰上做种种令人惊叹的表演。然而他们不可能永远凌驾于浪峰之上,潮头总要把他们打入  水中。而那些企图逆流而行的弄潮者,在历史前进的惊天动地的涛声中,他们的呼喊留不下一丝回声。

  历史将前进,这是必然。

1.请写出本文的中心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①②段的中心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其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

3.③~⑨段安排的大致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说说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历史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作者用了什么方法使它看得见、摸得着?举文中实例具体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微信公众账号搜索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