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与答案

阅读赵鑫珊的一首小诗(略有改动),根据要求作文。 上帝爱鱼/造了许多湖泊和小溪

题型:写作题

题目:

阅读赵鑫珊的一首小诗(略有改动),根据要求作文。

上帝爱鱼/造了许多湖泊和小溪

人也爱鱼/造了许多网鱼的工具

认真品味诗意,自选立意,自拟题目,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答案:

参考例文:

爱与害

从前有个人,他养了一只鹰,后来这鹰逃走了。几天后,在山上发现了鹰的尸体。主人想不出为什么鹰会无缘无故的死,在守林老人的指引下,他剖开鹰腹,才恍然大悟。

原来鹰在笼中,养尊处优,竟失却了猎食的能力,腹中空空如也,活活饿死了。

孩子是一群终究要离开笼子的鹰。每一位父母,每一个家庭,都只是暂时的避风港,要出海的船,是终究要出海的,要经历的风浪,是终究无法避免的。人生的许多路,许多暗夜,只能独自去面对,孩子的人生,父母无法去替代,去承担。

然而,试看今日之中国,哪里没有锁在笼中的“鹰”?他们从没有经过历练,他们从来都是在父母的呵护下小心地生活。上学嘛,有父母接送,有父母帮助背书包;生活嘛,有父母帮着洗洗被,帮着穿衣服系鞋带;甚至去夏令营,也有父母准备好足够的食物,足够大的装脏衣服的袋子……

试想这样的一群“鹰”飞出笼子,还要如何生活?他们除了感觉一生活的麻烦与沉重外,还能怎样?清华大学曾辞退了一个学生,原因是该生在学校竟不知如何穿衣服,系鞋带。另有报道说,曾有一女生在校不知如何煮鸡蛋,只好哭着握着两个鸡蛋回家,这样可笑的事情居然是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奇怪吗?不奇怪!有这样的教育,就会有这样的孩子。

并非用甘蔗汁浇灌出来的甘蔗就是甜的。孩子的成长需要磨砺,孩子的能力只有在磨砺中才能形成。马卡连柯曾一针见血地说:“过分的溺爱,对孩子而言是一种毁灭。”这并非耸人听闻。

可曾见过傲立悬崖的孤松?在寒风中它的茎为何岿然不动?那是由于它从巨石中探出身体的时候,已经饱受了苦难的摧残。

可曾见过蹁跹飞舞的蝴蝶?在阳光下它的双翅为何那么雄健?那是由于破茧而出的时候,它用尽了一生的力气把体液挤往双翅。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白玉不毁,孰为圭璋?”古人虽已远去,但言犹在耳啊!

有人说:国家的前途与其说握在掌权者手中,不如说握在母亲手中。家庭教育,关系国家命运。希望天下父母把孩子笼中放飞,让他们去经历风雨,让他们去打造雄健的双翅!

文章由鹰的故事,引出全文内容,之后以鹰一般的孩子等引发议论,文章结尾,引发到孩子的教育问题,敲定主旨,文章一气呵成,显得浑然一体,在论证过程中,作者始终紧扣所给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去说明问题,纵横捭阖,游刃有余。

题目分析:根据材料内容,可以从这些方面确定话题: 一、诗中讲"爱鱼","湖泊","小溪","网鱼",这些内容属于"环保"问题,对此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做法,一是创造条件改善生态环境,二是有意地意的破坏生态环境;二、从深层哲理层面看,"上帝"与"人"都"爱鱼,前者让鱼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这种爱,不思回报,只是给予,充满了无私与奉献,后者"造了许多网鱼的工具"让鱼成为人类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这种爱,是另有所图,在爱的背后是私心与杂念同样是爱,一个是付出,一个要索取,因此可以围绕"什么是真正的爱"确定一些话题。

下面的感受可以帮助打开思路。人类爱鱼吗?爱。但是爱的方式不同。有的人爱鱼,所以每天背着鱼篓去摸鱼,或者大清早扛着钓鱼包,坐在一块荫凉树下,扔饵,放线,自得其乐。这是大众型的爱鱼法。姜太公也钓鱼,鱼钩却是直的,目的在于钓文王。但是小孩不同意,一本正经地说:“姜爷爷用直钩钓鱼,是怕鱼钩划伤鱼的嘴巴。”这是因为小孩的一颗悲悯之心。也只有小孩,才会对一条死去的小鱼偷偷哭泣并为它举行一场隆重的葬礼。小孩就是这样爱鱼的。这时的鱼是一个小精灵,小孩在用自己的慈悲心肠托起一个受伤的天使。还有一类人也爱鱼。他们爱鱼的自由,灵性与创造。他们的思想似乎也已经融化在了装鱼的水里,或变成鱼身上的金色鱼鳞,或变成血液在鱼的体内的流淌。这时候大自然又成了一张巨大的乐谱,快乐的鱼儿是乐谱上的音符。

可参考拟题:《此爱非彼爱》《什么是真正的爱》《爱与害》。

试题推荐
微信公众账号搜索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