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与答案

若有以下程序: #include<iostream> using namespa

题型:单项选择题

题目:

若有以下程序:
#include<iostream>
using namespace.std;
class data

public:
int x;
data(int x)

data::x=x;

);
class A

private:
data d1;
public:
A(int x) :dl(X)
void dispa()

cout<<dl.X<<",";


class B:public A

private:
data d2;
public:
B(int x) : A(x-1),d2(x)
void dispb()

cout<<d2.x<<endl;


class C:public B

public:
C(int x) :B(x-1)
void disp()

dispa();
dispb();


int main()

C obj(5);
obj.disp();
return 0;

程序执行后的输出结果是

A.5,5

B.4,5

C.3,4

D.4,3

答案:

参考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核派生类的定义和访问权限。本题涉及多层次的继承关系。类B是类A的派生类,类C又是类B的派生类。类C中的构造函数调用了类B的构造函数来初始化类B的私有数据成员,而类B的构造函数又调用了类A的构造函数来初始化类A的私有数据成员。由此可知,程序最后的输出为3,4。

试题推荐
题型:填空题

从下面方框中选出10个单词,并将其正确形式填写在答题卡相应题号的位置上,使短文意思正确通顺(每词限用一次)。

A calligrapher (书法家) taught handwriting. One of his students often practiced handwriting with old pieces of newspapers. He _小题1:_______ that he made very little progress _小题2:_______ he had learned for a long time. His teacher said to him, “Why not try _小题3:______ the best paper. Maybe you'll write _小题4:_____.”

The student did as he _小题5:________.It really worked. He made progress not long afterwards and felt _小题6:________.He asked his teacher about the _小题7:________.The calligrapher answered, “When you used old newspapers to practice handwriting, you would think you were writing a draft(草稿). It didn't _小题8:_______ if you wrote badly. Maybe you thought there were plenty of old newspapers to use. In that case you wouldn't pay much _小题9:_________to it. Now you use the best paper and you'll treasure it. Each time you write you feel strongly about the rarity (稀少)of chances and you'll devote all your heart and soul; you'll do the handwriting much more carefully than practicing. Of course you've _小题10:_______ rapid progress.”

Every day of our life is something new. Let us take every day as a piece of the best paper.

查看答案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题目。

觅渡,觅渡,渡何处?

  ①常州城里那座不大的瞿秋白纪念馆我已经去过三次。从第一次看到那个黑旧的房舍,我就想写篇文章。但是六个年头过去了,还是没有写出。瞿秋白实在是一个谜,他太博大太深邃,让你看不清摸不透,无从写起但又放不下笔。     

  ②我第一次到纪念馆是l990年。纪念馆本是一间瞿家的旧祠堂,祠堂前原有一条河,河上有一座桥,叫觅渡桥。一听这名字我就心中一惊,觅渡,觅渡,渡在何处?瞿秋白是以职业革命家自许的,但从这个渡口出发并没有让他走出一条路。

   ③如果秋白是一个如李逵式的人物,大喊一声:“你朝爷爷砍吧!20年后又是一条好汉。”也许人们早已把他忘掉。他是一个书生啊,一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你看他的照片,一副多么秀气但又有几分苍白的面容。他一开始就不是舞枪弄刀的人。他在黄埔军校讲课,在上海大学讲课,他的才华熠熠闪光,听课的人挤满礼堂,爬上窗台,甚至连学校的老师也挤进来听。后来成为大作家的丁玲,这时也在台下瞪着一双稚气的大眼睛。瞿秋白的文才曾是怎样折服了一代人!秋白与鲁迅、茅盾、郑振铎这些现代文化史上的高峰,也是齐肩至顶的啊,他应该知道自己身躯内所含的文化价值,应该到书斋里去实现这个价值。但是他没有,他目睹人民沉浮于水火,目睹党濒于灭顶,他振臂一呼,跃向黑暗。只要能为社会的前进照亮一步之路,他就毅然举全身而自燃。     

  ④如果秋白的骨头像他的身体一样的柔弱,他一被捕就招供认罪,那么历史也早就忘了他。蒋介石听说抓到了瞿秋白,急电宋希濂去处理此事。宋在黄埔时听过他的课,执学生礼,想以师生之情劝其归降,并派军医为之治病。他死意已决,说:“减轻一点痛苦是可以的,要治好病就大可不必了。”当一个人从道理上明白了生死大义之后,他就获得了最大的坚强和最大的从容。这是靠肉体的耐力和感情的倾注所无法达到的,理性的力量就像轨道的延伸一样坚定。刑前,秋白唱《国际歌》,唱红军歌曲,泰然自行至刑场,高呼“中 * * 党万岁”,盘腿席地而坐,让敌人开枪。从被捕到就义,这里没有一点死的畏惧。     

  ⑤如果秋白就这样高呼口号为革命献身,人们也许还不会这样长久地怀念他研究他。他偏偏在临死前又抢着写了一篇《多余的话》。我们看他短短的一生斗争何等坚决,他在国共合作中对国民党右派的批驳、在党内对陈独秀右倾路线的批判何等犀利;他主持“八七会议”,决定武装斗争,永远功彪史册;他在监狱中从容斗敌,最后英勇就义,泣天地动鬼神。这是一个多么完整的句号。但是他不肯,他觉得自己实在渺小,实在愧对党的领袖这个称号,于是用解剖刀,将自己的灵魂仔仔细细地剖析了一遍。别人看到的他是一个光明的结论,他在这里却非要说一说这光明之前的暗淡,或者光明后面的阴影。世上有多少人都在涂脂抹粉,挖空心思地打扮自己的历史,极力隐恶扬善。而他却不肯。当我们只看他的事业,看他从容赴死时,他是一座平原上的高山,令人崇敬;当我们再看他对自己的解剖时,他更是一座下临深谷的高峰,风鸣林吼,奇绝险峻,给人更多的思考。他是一个内心既纵横交错又坦荡如一张白纸的人。     

  ⑥我在这间旧祠堂里,一年年地来去,一次次地徘徊,我想象着当年门前的小河,河上来往觅渡的小舟。他出门登舟之时一定想到“野渡无人舟自横”,想到“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那是一种多么悠闲的生活,多么美的诗句,是一个多么宁静的港湾。他在《多余的话》里一再表达他对文学的热爱。他多么想靠上那个码头。但他没有,直到临死的前一刻他还在探究生命的归宿。他一生都在觅渡,可是到最后也没有傍到一个好的码头,这实在是一个悲剧。但正是这悲剧的遗憾,人们才这样以其生命的一倍、两倍、十倍的岁月去纪念他。一个人无才也就罢了,或者有一分才干成了一件事也罢了。最可惜的是他有十分才只干成了一件事,甚而一件也没有干成,这才叫后人惋惜。你看岳飞的诗词写得多好,他是有文才的,但世人只记住了他的武功。辛弃疾是有武才的,他年轻时率一万义军反金投宋,但南宋政府不用他,他只能“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后人也只知他的词才。瞿秋白以文人为政,又因政事之败而返观人生。如果他只是慷慨就义再不说什么,也许他早已注入历史的年轮。但是他又说了一些看似多余的话,他觉得探索比到达更可贵。当年项羽兵败,虽前有渡船,却拒不渡河。项羽如果为刘邦所杀,或者他失败后再渡乌江,都不如临江自刺这样留给历史永远的回味。项羽面对生的希望却举起了一把自刎的剑,秋白在将要英名流芳时却举起了一把解剖刀,他们都把行将定格的生命的价值又推上了一层。哲人者,宁肯舍其事而成其心。

  ⑦秋白不朽。                                                               (有删节)

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支撑着瞿秋白慷慨赴死的理性力量是他对生死大义的明了,所以才能视死如归,不恤以死去殉自己的理想。

B.文章③至⑤段借助段首的排比,从三个方面对瞿秋白展开评述,既赞美他的文学成就与临难的从容,更赞美他解剖自身弱点的坦荡,这就在记叙其行迹的基础上突出了他伟大的人格魅力。

C.作者认为瞿秋白的悲剧在于他以文人为政,又因政事之败而返观人生,有“十分才”却只干成了一件事。

D.本文结构缜密,具有较强思辨色彩,而比喻、对比、引用等多种修辞手段的运用又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2.怎样理解第⑥段中“哲人者,宁肯舍其事而成其心”这句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综观全文,概括文中瞿秋白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要分析文章以“觅渡,觅渡,渡何处?”为题的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题型:选择题

英国风险分析公司Maplecroft在前不久发布的全球193个国家和地区气候变化风险评估报告称,干旱、风暴等极端天气事件在增加,全球三分之一的人口面临着气候变化的巨大威胁,以下是气候变化风险最高和最低的前10个国家(见图),据此完成第5~6小题。

小题1:关于气候变化风险国家(气候变化风险最高和最低国家分布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A.风险最高的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

B.风险最高的国家年降水都偏少

C.风险最低的国家都是欧洲国家

D.风险最低的国家气候都温暖湿润小题2:东南亚的菲律宾、柬埔寨等国家被列入受气候变化威胁最大的国家行列,最可能的原因是

A.连年干旱严重

B.海平面上升、热带风暴增多

C.流星体活动频繁

D.火山和地震多

查看答案
微信公众账号搜索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