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与答案

王甲(18周岁)与王乙(15周岁)结伴而行,路过村民王丙家门口时,发现王丙家门口卧着

题型:问答题

题目:

王甲(18周岁)与王乙(15周岁)结伴而行,路过村民王丙家门口时,发现王丙家门口卧着一条狗。王甲就对王乙说,这条狗好像没有动静,你弄一块石头打一下试试。王乙就捡了一块石头掷向那条狗。该狗立即扑向王乙,王甲、王乙赶紧逃跑,狗咬伤了刚好路过的同村村民王丁。王丁因躲避将路边王戊叫卖的凉皮摊位弄翻,造成损失100元。王丁因治伤支付医药费200元。 请回答以下问题: (1)王丁的医药费由谁承担,为什么 (2)王戊的损失由谁承担,为什么

答案:

参考答案:

解析:[答案及解析](1) 王丁的损失由王甲、王乙的监护人承担连带责任,其中王甲承担主要责任,王乙的监护人承担次要责任。理由如下:这是动物致人损害的侵权行为。根据《民法通则》第127条规定,如果动物致人损害是由第三人过错造成的,由第三人承担责任。王甲与王乙的行为属于共同侵权行为,应当承担连带责任。根据法律的有关规定,如果教唆、帮助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侵权行为,教唆人承担主要责任,限制行为能力人的监护人承担次要责任。(2) 王戊的损失由王甲、王乙的监护人共同承担。理由如下:王丁的行为在性质上属于紧急避险。根据《民法通则》第129条规定,如果险情是由第三人引起的,应当由第三人承担责任。[考点](1)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责任承担(2) 紧急避险

试题推荐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选做题)

初掌浙大

谈永生

  竺可桢早在复旦公学读书时,就坚定了“科学救国”的思想。1910年,他以第28名的成绩考取了第二批留美的庚款生。这年秋天,他乘坐“中国号”轮船来到了美国。在填写入学志愿时,竺可桢毫不犹豫地填报了农学。他认为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万事以农为本,学习美国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无疑是回报祖国的最好选择。就这样,竺可桢进了伊?利诺州立大学农学院。三年后,他又入哈佛攻读气象学。他对台风的研究当时就引起了美国同行的重视。1918年夏,在哈佛获得气象学博士学位的竺可桢拒绝了美国多所大学的邀请,回到了祖国。他本想从事气象工作,但当时国内唯一属中国人管理的气象机构——中央现象台步履维艰,最终,竺可桢选择了高校。他先是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任教两年,随后接受郭秉文的邀请,到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执教,并趁东南大学筹建之机,创办了高等学校第一个地学系。

  1927年,中央研究院成立。竺可桢应蔡元培院长之邀,筹建观象台,建成之后被聘为气象所所长。他终于实现了自己多年来的凤愿——为中国的气象事业而备斗。竺可桢全力以赴,经过几年苦心经营,终于把钦天山北极阁建成了当时相当理想的一处气候科研基地。

  1933年浙大校长郭任远处分为抗日游行的爱国学生,激起师生的强烈不满,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驱郭,运动。蒋介石急着物色一位有声望、有成就的人去接任,以平息家乡的学潮。陈布雷等人向他推荐了竺可桢。竺可桢希望这不是真的:一则他不愿放弃自己献身科学的理想,放不下气象研究所的工作;二则是大学校长事务繁杂,又要同官场打交道,他自知不善亦不屑于官场应酬。蒋介石召见他时,竺可桢没有马上允诺。他说:“这事我自己也需考虑。”可竺可桢知道浙大急需一位励精图治的校长。正值踌躇之际,陈布雷的弟弟陈训慈来函劝他:“浙省文化近来退化殊甚,需一大学为中流砥柱。”这句话让竺可桢懔然为之一动。于是,此后的十三年,竺可桢的工作重心不再是科学研究,而是学校教育。

  1936年4月25日,竺可桢正式走马上任。下午竺可桢发表就职演说。他旁征博引,从越王勾践雪耻、五代钱氏保浙、宋朝浙人匡复捍卫、明伐于廉抗倭,谈到明末黄梨洲、朱舜水的遗训:“一方为学问而努力,一方为民族而奋斗。’他的广博和深邃折服了浙大的师生。面对热血青年学生的欢欣鼓舞,竺可桢又将话题引向现实:“有知识有血气的青年,早已感到国家情势危迫。近百年来,列强侵略进行不息,中国不能发奋自强,以致近几年国家面临着最严重的危机。”一席话引起青年学生的共鸣,也赢得了学生们的拥护。

  竺可桢认为:“教授是大学的灵魂,一个大学学风的优劣,全视教授人选为转移。假使大学里有许多教授,以研究学问为毕生事业,以教育后进为无上职责,自然会养成良好的学风,不断地培植出来博学敦行的学者。”为了聘请好教授,他凭借多年来留学美国及在教育界、学术界的关系,四处联络。他动员留美老同学,分别在物理和化学方面造诣很深的胡刚复、王加盟;挑选东南大学时的同事梅光迪和自己的高足张其昀来浙;留用了浙大的陈建功、苏步青等人,并把因反对前任校长郭任远而离开的张绍忠、何增禄、束星北等人一一请了回来,何增禄回来时还带来了时在山东大学任教的王淦昌……

  竺可桢还着手改革了学校管理。他以教授组成的校务委员会为最高权力机构,学校一切事务均经校务委员会集体讨论决定,教授代表则由全体教员民主选举产生。1936年9月,《国立浙江大学日刊》创刊,举凡学校的大政方针、重要决策应尽快通过各种途径传达给全校师生。经过改革,浙大很快呈现出民主和谐的新气象。

  经过竺可桢的努力,学风不久就得到了改善,浙大很快步入正轨,而且因为名教授云集,而名望大振,当年招生时,考生蜂拥而至,出人意料的多。(节编自《人物》杂志:《竺可桢:在炮火中护持大学理恕》)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竺可桢选择了农学,既是他“科学救国”思想的反应,更是出于对农业发展的兴趣。三年后,他去攻读气象学,也是这两个原因。

B.竺可桢获得气象学博士学位后,拒绝了美国多所大学的邀请,毅然回到祖国的高校教书育人,表现了他心系祖国的崇高思想境界。

C.竺可桢被推荐为浙大校长,是因为他的声望和成就。他开始不愿接任校长职务的根本原因,是他自己不愿意放弃科学救国的理想。

D.竺可桢重视教授的作用,认为教授是扭转学风的关键,也是大学教育成败的关键,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他几乎换掉了浙大所有教授。

E.本文着重叙述了竺可桢从事科学研究与初掌浙大的经历,揭示了他在科学、教育方面取得成就的深刻原因,表现了他作为科学家、教育家的风采。

(2)竺可桢为科学事业做出了哪些贡献?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浙大为什么能够不久就改善学风,迅速步入正轨?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认为竺可桢应该继续搞科学研究,也有人认为他应该做浙大校长,你的看法如何?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题型:问答题

如图所示,有两个磁感强度均为B、但方向相反的匀强磁场,OP是它们的分界面.有一束电量均为q、但质量不全相同的带电粒子,经过相同的电场加速后,从O处沿与OP和磁场都垂直的方向进入磁场,在这束粒子中有一些粒子的轨迹如图所示.已知OP=L,加速电场的电势差为U,重力不计,问:

(1)按图示的轨迹到达P点的每个粒子的质量m为多大?

(2)在这束粒子中,质量为多少m的粒子也可能到达P点?

(3)若将两磁场磁感强度的大小都减为原来的一半,则这束粒子中,质量为多少m的粒子仍可能到达P点?

 

查看答案
微信公众账号搜索答案